(一)迎着朝陽,如期開課
2020年2月17日,beat365師生按原定教學計劃、依教學日曆,實施“延期開學、如期開課”,以在線教學的形式,正式開課。早上7點,中央主樓前,beat3652020春季學期開學升旗儀式如期舉行。現場隻有三名在校同學,擔任擎旗手和護旗手,在他們身後是幾萬名清華師生,雖天各一方,但懷有共同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立志在驚濤駭浪中把教與學做得更好。伴随着初升的太陽,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3923門課程在線開始了。

2020年2月17日beat365春季學期開學升旗儀式
(二)以過程和應用為導向,激發主動式學習
這學期我承擔兩門線上課程,《學習心理學》和《正念和日常》,分别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努力思考如何揚長避短,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減少潛在的劣勢。對我的課程而言,線上教學的優勢在于更高的教學數據可量化性、教學活動可追溯性和組織方式的高效靈活性,其潛在的劣勢在于隔着屏幕教師對個體學生的實時動态把握不夠,學生因聽課環境等客觀原因容易産生倦怠甚至懈怠。我嘗試通過更注重“過程”和“應用”導向激發學生主動式學習。過程導向是指利用線上便捷的數據功能建立學生個體學習過程數據檔案,通過多維度的量化考評體系,引導學生細水長流的學習投入和主動的個性化查漏補缺。應用導向是指引導學生通過學以緻用、解決實際問題,更精确地了解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激發主動式學習。
(三)激發主動式學習的線上教學實踐探索
以《學習心理學》為例:
為了促進學生在日積月累中進步,在反複複習和反思中真正掌握,我們取消了兩次大考的評價方式,取而代之以基于過程和應用的多維度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測試(testing)、生成(generation)和應用(application)是研究證明最有效的學習途徑。因此我們圍繞這些過程,利用線上優勢設計和實施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在雨課堂進行的随堂測試和階段測試是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貫穿整個學期,高頻、均勻分布,每次測試覆蓋以往學過的所有章節,系統記錄每位學生每次測試的正确率、速度和變化曲線。學生需要整個學期中反複溫故知新和不懈怠才能保持良好的表現。主觀陳述、應用讨論、論文研讀和報告是生成性任務,旨在推動學生通過生成和應用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存在的盲點有更準确的認知,找到查漏補缺的方向。這些活動比單純的理解老師和書本更難,因為它們需要追溯知識、深度理解原理和辨别适用情境。線上教學幫助我們高效、靈活地開展了這些活動。例如,在“學習科學對在線教學的啟示”的應用讨論中,李天逸同學運用“細化”和“檢索”原理,設計了提高地理(常識)課程在線教學的具體方案;陳睿雨同學基于“規則學習”和“生成效應”原理,提出了提升針對文科生的微積分在線教學效果方案;付佩玥同學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測試效應”、“生成效應”和“混合式練習法”,設計了提升高三英語課程在線教學的具體方案。這些應用嘗試促進了學生主動式學習。此外,更精細的出勤和參與管理也是本課程的重要方面,缺勤次數、遲到分鐘數、回答問題和參與讨論的頻次等都構成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一部分。
課程結束的第16周,我們進行了學生學習效果反饋調查。如下圖所示,超過80%的學生認為讓他們受益最多的是課堂講授、随堂測試、論文研讀報告,顯示出這些主要教學活動是有成效的。近50%的學生認為讓他們受益最少的是出勤管理,間接說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線上學習是自主自發的,而不是監管的結果。近70%的學生認為如果增加課堂講授、随堂測試、論文研讀和報告,學習效果會更好,有17%的同學認為如果增加分享讨論,學習效果會更好;25%的學生認為減少主觀陳述練習學習效果會更好,這些結果客觀反映了生成性學習活動的挑戰性和難度,另一方面反映了這些活動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進一步優化。總體而言,9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自己有幫助或非常有幫助,其中70%以上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在了解學習科學的實證發現、了解學習的誤區以及了解更有效的學習策略方面對自己很有幫助。

2020年春季學期《學習心理學》線上課程構成學生反饋
2020年春季學期《學習心理學》線上課程學習效果學生反饋
以《正念與日常》為例:
這門課是面向研究生的自助式心理建設課程,實踐和應用尤為重要。在線上教學設計上,着重強調了1)清晰明确的學習方案、2)及時充分的教師反饋、3)真實生動的日常應用。
1)清晰明确的學習方案。首先,師生明确共識,本課程采用“懂-做-用”三位一體的課程設計。通過“實踐”、“反思”和“構建”幫助學生獲得真正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對任何一項知識或技能來說,真正掌握意味着當你需要它時它還在,能在未見過的情境中運用它。“已知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是常見的學習誤區之一:學習者誤将熟悉(familiarity)或流利(fluency)當成掌握(mastery),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缺乏準确的認知。正念是指對當下不加評判的覺察。近年來大量心理學、醫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正念可以有效緩解心理疾患,其機制在于不同心理疾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想法和情緒在疾病的形成和惡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念幫助人更好地覺察心的狀态,從而安住在當下實相之中,不被思緒和情緒之河卷走。對學生而言,正念有助于提高專注力,培養内心的穩固,減少想法和情緒産生的“第二支箭”的苦惱,使學習更有成效,生活更加幸福。對很多人來說,正念是非常熟悉的詞彙,有關正念的講座、書籍和工作坊随處可見。然而熟悉并不等于掌握,一知半解相反會帶來危害。如下圖所示,本課程提出“懂-做-用”三位一體的課程設計,旨在幫助學生“真懂”- 真正理解其簡單但深刻的内涵和作用機制、“真會做”-不拘泥于形式的反複練習(去除如各種形式主義的前置條件),使正念練習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真能用”-能夠運用正念智慧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2)及時充分的教師反饋。在整個學期中,“冥想練習表”、“日常應用反思”等實踐性和生成性作業高頻、均勻地分布在16周中。為了激勵學生堅持練習和反思,我通過網絡學堂、微信群,雨課堂等便利方式對每位學生每一次實踐和反思習作給予及時、深度、坦誠的個性化反饋和評注。如附件一所示,這些實踐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理解和反思,教師的充分及時、個性化反饋為學生注入了學習熱情和信心。
3)真實生動的日常應用。我們設計了各種活動将所學知識拉近生活,服務生活。例如,每次課以“晨間共讀”或“每日練習”開始,學生共同朗讀某些貼近生活的課外材料,如一行禅師的“别讓你的心淪為戰場”。在“分享讨論”版塊中,探讨和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日常困境以及如何運用正念智慧應對這些日常困境,如“你能覺察到你的狀态對你與世界的關系的影響嗎?”,“假如你或者你愛的人不幸陷入抑郁,你該怎麼做?”,“正念有助于我們克服壞習慣(如沉溺、熬夜、網購)和做出正确的選擇。在四個作用機制中哪個你感受最深?”
為了更好地把握方向,提高教學成效,課程中期我們做了學生反饋調查,如下圖所示,根據反饋結果增減和改良了上述教學内容,使之更為完善。

2020年4月《正念與日常》線上課程中期學生反饋調查結果及調整
學期結束,同學們總結了本課程對自己的影響。總體而言,學生們感覺收獲很大。例如,朱潔瑩同學認為,“正念這門課帶給我的最大的改變是學會去體驗和理解—不僅僅是他人、物質環境等等,也最是自己。我覺得在進行了一系列正念練習之後我變得更能淡然應對一些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慌張和不安。”孫瑞南同學認為,“這門課最寶貴的收獲是能夠減少“第二支箭”與“有色眼鏡”的痛苦,坦然地覺察自己、他人與世界。在沒有刻意按捺的情況下,心情自然而然地平靜,對事物、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否定減少了,更有感恩與尊重之心,以平常心對待焦慮。未來大概也可以如此持續下去。我覺得很幸運學習了這門課。”任雨菲同學認為,“我收獲最多的是一種生活狀态的改變。對于我當下在幹什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對于自己身體的把握以及對自己的包容接納度都有所提升,這無形之中讓我許多的心理負擔得以一定程度上的釋放,感覺人輕盈了不少。對于我的生活來說,内心感受會更豐富,而不是混混沌沌傻傻的度日。這種心态的調節我認為在未來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情緒爆炸時,正念的練習會對我的心态調整有所幫助。”雖然線上教學存在一些局限,但實踐證明這些局限是可以通過創新和調整突破的,在某些方面甚至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2020年6月4日《正念與日常》線上課程結課留念
(四)乘風破浪,在改變中成長
學校為線上教學的有序全面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6周過去了,從緊繃的從容到真從容,線上教學拓展了我們的舒适區,很多高效的線上功能可以成為未來線下的有益補充。
國家是14億中國人民的大船,學校是幾萬名清華師生的大船。百年不遇的疫情和變局使我們感受到了大船的艱難,更感受到了大船的堅毅、勇敢和力量。作為船員,我們唯有把手頭的工作做好,沒有其他選項。在改變面前,我們更靈活、更适應、更成長,在未知的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們乘風破浪!
附錄一:《正念與日常》線上課程作業及教師反饋示例:






(2020年春及學期《正念與日常》線上課程“冥想練習表”及教師反饋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