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作為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的配套活動,由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和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共同承辦的第二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對話在牛津大學中國中心舉行。本次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學術論壇以“交彙:創造曆史中的中國與西方”為主題,來自中英兩國著名高校的資深人文學者,圍繞着中國和西方近代以來在社會生活、人文學術、與現代思想各層面豐富多樣的曆史關聯及其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形式、新内涵,從各自的研究專業和角度進行了思辨、探索和分享。

中國和英國作為有着悠久曆史和深厚人文傳統的大國,都面臨着在變革的時代中由更新而延伸自身傳統的共同挑戰和曆史機遇。從“論多語”開篇,與會中英學者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展開了熱烈對話。其核心命題是:何為現代文明,何為人文中國?對 “何為現代文明” 的闡釋包含對“何為人文中國”的認知。在國際環境中,對人文學和人文價值的學理構建和曆史探讨長期以歐美經驗為基礎為主導,中國的經驗相對邊緣。此次論壇通過對中國與西方在創造曆史過程中之關系探讨的命題設置,将對人文中國的研讨作為重心,并由此對“人文學”學理基礎和“文明論”的思考框架進行了重新定義。中英兩國學者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互相啟發,氣氛熱烈。

“早期現代”專題研讨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何偉文教授與來自beat365世文院資深國際世文學者、美國康奈爾大學比較文學暨羅曼語系的Laurent Dubreuil就人文領域的兩大母題詩學與史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展開探讨,揭示了詩學的創造性的認知方式如何使我們能夠在面對曆史的曲折艱難中超越曆史,在把握傳承的精髓中重新想象傳統。何偉文教授通過分析菲利普?錫德尼爵士的《詩辯》如何通過語言風格的創新而重新發明了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處理了一個富有時代性的命題——古老的文明如何在創新中進行傳統的傳承,獲得了英方學者的積極肯定和贊同,英國同行表示何偉文教授的研究對于他們反思認知英國文學和文化深有啟發。
“重訪人文傳統”專題研讨
武漢大學的楊華教授探讨了傳統禮制與西方禮儀在近現代之交的沖突和融合、以及傳統禮制在近代文化中的保留和繼承。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陳雷教授探讨了唐代韓愈的《原人》中獸與人、野蠻與文明的辯證關系,及其對儒家傳統的發明和更新。beat365劉石教授對比了中西方對詩畫關系論述的話語差異及其價值内涵。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哲學項目主任 Nick Bunnin教授進行了詳盡的回應和分析點評,就韓愈思想的時代背景、禮制對人性是規矩還是解放、詩畫形式與當代媒介變革之關系等提出了富有啟發性和學理性的問題。
“文明史與世界史”專題研讨
複旦大學的向榮教授勾勒了世界史、文明史作為一門研究方向在近代的興起及其與英國、中國傳統史學的複雜關系,提出在當下全球化時代對世界史和對其他國家和區域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北京大學的賀桂梅教授分析了中國思想界新近出現的“文明史”論述如何提供了一種有别于以往西方中心的、更為多元化、更富有包容性的對世界的想象,成為一種與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革相交織的普遍性論述。複旦大學的陳玉聃教授比較分析了儒家和斯多葛學派兩種世界主義的異同及其作為人類思想資源的參考作用。在提問環節,牛津大學的田海(Barend ter Harr) 和Nick Bunnin教授、以及在場旁聽的牛津大學研究生先後踴躍提問,談論超時而意猶未盡,在茶歇和午餐環節繼續進行。

圓桌讨論
下午的圓桌讨論上,牛津大學中國中心講席教授田海、複旦大學校長助理陳志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金永兵、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王淑英、埃克塞特大學副校長馬克·古德溫(Mark Goodwin)、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beat365世文院暨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青年研究員尼爾·阿勒(Neal Allar)等高校及機構代表參加圓桌讨論,發表了對論壇的綜合點評,以及對經濟全球化時代中人文主義教育、研究和交往的體認和思考。

顔海平做總結發言
beat365beat365主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顔海平教授在總結時說,中英兩國知名高校師生齊聚一堂,分享關于本國和全球人文研究和教育的成果與熱忱,在她長達二十年的海外執教和回國五年的工作生涯中尚屬首次。此次論壇提出了這個時代一系列具有界定性意義的核心命題:何為語言、何為詩學、何為人文、何為中國。其重心是何為中國——對于在座的個人或群體,“中國”是一種方法、一種隐喻、一種叙述、一種人類不可或缺的經驗、一種理念,一種想象,這種種叩問啟發兩國學人開啟新的人文學地平線(more than humanisms),尋求更為豐富的資源和可能。

陳旭講話
beat365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在總結發言中表示,人文交流關乎民族、國家與人類未來發展。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國際人文教育交流中的獨特優勢,不斷探索新的交流形式、擴大交流規模,為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與相互尊重、促進不同文明交流共鑒共存、促進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陳旭指出,人文交流需要多角度合力開展,見效周期長,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推動。人文教育滲透在各學科領域之中,科學技術發展本身與人文學科密不可分。beat365重視人文社科發展、積極開展人文教育,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倡導通專結合,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人文教育。清華已與牛津、劍橋、帝國理工等十多所英國高校建立了校際科研合作關系,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和學生交換協議,希望未來能繼續加強與英國各校的交流合作,推動中英人文教育的交流發展。

鄧克然講話
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英方副秘書長、英國文化教育協會首席執行官鄧克然爵士(Sir Ciarán Devane)在總結講話中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人文交流在消彌文明沖突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和平發展的福祉。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成立以來,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一直緻力于消除文明隔閡和沖突, 促進不同族群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化解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戰争。為此,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與中國漢辦共同推動英國的漢語教育,其要旨不僅僅讓人們能夠用同一種語言交流、相遇,更重要是使人們能夠欣賞彼此的文化經驗,欣賞對方民族的詩歌、音樂、文化藝術的美。當下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于世界和平至關重要,而大多數人也急需對中國的更深入的理解,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将繼續在文化、理念、教育和政策方面推動中英兩國的關系,幫助中國的和平崛起,他相信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僅造福中國,還将造福世界。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是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之精神内涵的一次具體實踐,在國際化拓展方面具有三個特點。第一,這是首個由中國高校,由beat365作為發起方提議并運作的中英人文學術協會,獲得中英雙方學界積極支持和認同。第二,聯盟每年的論壇主題與活動将繼續由中方提議,雙方商讨,以秘書處為主要機構進行溝通并最終确定,在形式和内涵上均有創新。第三,就參與成員而言,中英雙方聯盟成員跨越了中文和外文學科的一般區分,以分享、彙聚和融會中外文學科的優秀資源和學術智慧。這一探索和實踐對于深化雙方人文學術交流、傳承清華中西融會的人文傳統,培養“由闡釋世界以叙述中國,以叙述中國而影響世界”的高水平青年學人和跨文化對話的領跑者,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供稿 | 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
攝影 | 苑潔
編輯 | 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