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袁鶴翔、陳豔姜做客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第九期

時間:2018-11-01 15:10:10

2018年11月1日下午在beat365204會議室,台灣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袁鶴翔、台灣四新大學教授陳豔姜應邀做客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二位教授分别以“比較文學還是文學的比較?一個概念性的論争”(Comparative Literature or Comparing Literatures? A Definitional Argument)和“多麗絲?萊辛小說中的家、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 in Doris Lessing’s Fiction)為題發表精彩演講。

袁鶴翔教授

袁鶴翔追溯了自歌德(Goethe)十九世紀初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以來,比較文學在法國的蓬勃發展和在美國的轉型與變革。在他看來,法國比較文學學派強調通過比較多種語言的文本發現不同文化的相通性,而英美學派則更多強調跨學科的比較研究,其中,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比較文學研究應該依賴翻譯,而不必要直接掌握源語言;斯皮瓦克提出的文化研究進一步擴大了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袁鶴翔教授認為譯本無法完全取代原著,為比較而比較不是比較文學的目标,比較文學應該通過對不通語言和國度的文學的交叉閱讀和比較研究揭示文學及其背後所依附的具體文明和文化的獨特意義與普遍價值。

陳豔姜教授圍繞“多麗絲?萊辛小說中的家、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in Doris Lessing’s Fiction)回顧了自十七世紀以來到當下,“家”從一個穩定的概念和社會基本形态演變到多種不同的政治文化内涵。她詳細闡釋了萊辛撰寫的三篇短篇小說《十九房間》、《天黑前的夏天》、《好恐怖分子》(“The Room of Nineteen”,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The Good Terrorists”)中“家”的正反面含義,認為萊辛展現了傳統的“家”的概念在當代社會很難維持。她還指出萊辛文本中家的負面意義與英國戰後的破敗背景和萊辛本人的經曆密切有關。

陳豔姜教授

袁鶴翔教授、陳豔姜教授還耐心解答了在場師生的諸多提問,如比較文學的學科意義、中國學者的學術立場、文學及批評的社會功效等,現場氣氛活躍熱烈。

報告會現場

本次論壇系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第九期,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曹莉教授主持并點評,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部分師生參加讨論。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