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壽天藝同學在“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上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時間:2019-06-25 18:41:37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

下午好。我是來自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的壽天藝。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代表班級,也作為一位學堂班的成員發言。

相信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曾讀過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我們贊歎《三體》中面壁者與破壁人的思維博弈,也震撼于《流浪地球》以世紀為單位的孤勇旅程與家園情懷。劉慈欣的“硬科幻”寫作恰恰展現出這樣一種可能性,讓我們看到虛構與曆史交彙,文學性與理性思維互文。如果将自然科學比作磚瓦壘砌的輝煌教堂,以想象為軸的文學則可能是穹頂兩側駐足的白鴿,在特定的曆史文化語境中激發關于美、人性與關懷的讨論。

在世文學堂班的四年,使我認識到文學作為一門知識所具有的價值,也意識到在當代中國進行世界前沿人文研究建設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無論是中世紀的經文還是未來主義的科幻小說,都是物質現實基礎上人類思想延展的必要質料,社會自我疏導不可或缺的一環。正是借助人文思維,我們有了更豐富的詞彙表述主體性之矛盾,能夠通過虛構之想象闡明被忽視的另一層真實。在沖突頻發而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二十一世紀,人文研究使我們建立起一種包容多元的比較視角,一座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在比較中展開的閱讀,不是作品的簡單并置,或對新奇異域感的追尋,而是以批判性思維打開未知的可能性,從而反觀、發現與拓展自身。以想象為源泉的文學文本自有一種分享生命的熱忱,這使它雖不可避免囿于有限性的視角,卻依然作為最無壁壘、最具包容性的人類認知之域長久屹立、綿延日新:在國别與曆史之外,我們不約而同地震撼于那些融彙時空的瞬間,聆聽都市内核深處的家園呼聲,也見證跨國旅行的卓絕史詩。這種貫通古今中外的溝通欲望,正是向那個幾乎不可實現的“巴别塔”做普羅米修斯尋取火種的努力,值得我們以科學的嚴謹表達對其的尊重。而在此基礎上,我們更需要培養一種紮根于中國傳統的世界主義視野,即使是在自曆史延續至今的、這一傾斜的全球智識話語機制下,也能夠作為後發之思想者、給出獨屬于我們的開創性闡釋。引用顔海平老師耳提面命的一句話:世文學堂的内核是“由闡釋世界以叙述中國”。如果跨文化交流同跨語言翻譯一樣是一個無法完全實現的命題,那麼世界之人文需要做的不是在象牙塔中做壁上觀,而是要在這一不透明的場域中另辟蹊徑,在文明的交彙處探索新的可能。

感謝“學堂計劃”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 和創造跨領域對話的平台,讓我們有機會見證不同學科編織在一張共生網絡之中,相互補充,共同定義人之為人。作為首屆畢業生的一員,我無時無刻不贊歎于同學們的思維之跳脫、視野之開闊,看到大家培養出包括比較文學、數字人文、電影研究、宗教研究、社會語言學等迥異而彼此貫通的學術興趣。今年九月伊始,會有同學留在清華園中繼續攻讀文學博士學位,也會有同學将足迹烙印在牛津、康奈爾、哥倫比亞、密歇根等海外高校;而這段共享的四年光陰将永遠作為最珍貴的寶藏存留在我們記憶深處。beat365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自強進取的同時,我始終期待一種人文式的思考與關懷能讓我們放慢腳步,叩問本心,探讨何以為“德”,緣何“載物”。

回到文學的意義本身,即使米歇爾·福柯悲觀地預言了權力話語對現代世界的全面支配,但我依然認為嘈雜瑣碎的市井之言是不可約簡的美好存在。我希望在今後的學習與研究中依舊能堅持這一點,将人文批評盡可能謙遜地闡釋為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一種返璞歸真的努力:像被羊水包裹着要呱呱墜地的胎兒,即将睜開眼睛。

謝謝!

壽天藝發言

頒獎儀式現場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