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beat365人文與社會大類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在大禮堂舉行。社科學院院長彭凱平,黨委書記劉濤雄,副書記李颍、戎珂;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明君,副書記兼beat365黨總支書記張文霞、副書記解峰,beat365主任顔海平;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副院長杭敏,新生班主任、學生工作組組長、輔導員、本科教學和學生事務相關人員及部分新生親友等參加典禮。開學典禮由人文與社會大類培養首席教授、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主持。

劉濤雄主持開學典禮
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明君在緻辭中向新生們表示歡迎,強調作為清華人的自豪與驕傲——清華擁有優美的自然風景和才學人品兼具的優秀人才,并重點介紹了學院的師資情況和人文學科的特點。他指出,很多人在選擇專業時,總是糾結“有用”與“無用”,并且通常把文、史、哲當作“無用”的學科。“然則無用之用亦明矣”,研讀文史的學者,擁有兩個世界——古代世界和現在的世界。人文學科的學者因為沒有利害關系,故而能從容旁觀古人的舉止,淨化靈魂。學習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屬于“為往聖繼絕學”的大事業。

孫明君緻辭
社科學院院長彭凱平首先介紹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曆史,以及beat365社會科學的發展史。并介紹了社科學院的師資情況和社科學院的兩大平台:計算社會科學與實驗社會科學。他指出,社會科學的主要功能包括六個方面:解決社會危機、增加人類幸福、了解人類行為、掌握社會發展規律、設計社會政策、傳播社會文明,對同學們的發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最後,彭老師引用了《NBICS宣言》,指出人類最前沿的科學領域的五大科學是納米技術、信息科學、生物和生命科學、認知和神經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學習社會科學有着光明的前途。

彭凱平緻辭
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在展示了新生報到照片,從教育思路、教育和研究特色、教育成果、畢業生去向四個方面介紹了新聞學院的總體情況,并着重介紹了新聞學院在全球視野與中國情懷兩方面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聞與傳播孕育創新型人才”的觀點。

陳昌鳳緻辭
beat365主任顔海平以英文做開場白,向同學們表示歡迎。她指出,清華beat365,要做出清華對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大變局中如何綿延、傳承的回應。介紹了beat365教學體系改革和學科群建設的情況,強調清華的外文不僅是一種技能型的工具,更是實現跨文化溝通的載體。在清華學習外文,對母語的自覺和理解與強化和提升外文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她還提出期許,希望同學們在人生枯榮沉浮的時空裡,都能強韌生活、主動創新、堅持學習。“清華筚路褴褛,諸君意氣如虹。”闡述世界以叙述中國,以叙述中國影響世界,是這一輩學生們的曆史命運。

顔海平緻辭
教師代表、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新聞9班主任杭敏在發言中主要從個人生命軌迹和祖國軌迹的聯系出發,指出9字班新生在大學的每一年都有要事、喜事發生。2019年是他們的入學年份,也是恰逢共和國70周年的生日;2020年中國将全面進入小康社會;2021年将是清華建校110周年;2022年将是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之年;2023年則将是這一屆新生的畢業之年。她就此對新生提出三點建議:飽讀博覽,勇于思考;心存遠志,腳踏實地;珍惜光陰,不負青春。最後杭老師表示,希望和同學們一道見證清華園裡四年的精彩。

杭敏發言
輔導員代表、社會科學學院9字班學生劉充發言說:“園子足夠大,每個人都都可以定義自己的優秀。”他用幽默而不失文采的語言,向新生們提三點“小目标”:一是用心學習,赴知識一面之約;二是開心生活,給熱愛一個擁抱;三是走心交友,與集體一起成長。希望新生們能夠懷揣着“畢業時成為清華最優秀的人”的理想,鞭策自己不斷前行。最後希望新生們:心有暖陽、不忘擔當,縱使他日飲冰,一腔孤勇、熱血難涼!

劉充發言
新生代表、人文學院新生張萌在發言中表示,自己隻是一個平凡的人,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裡踏實地追尋,而最終來到了清華。同時介紹了自己的專業志趣——于她而言,文字已經成為了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新生代表她談到能來到清華學習是一種榮耀也是責任,定不負所托,在這個“離夢最近的地方”,同大家一道揚帆遠航,鵬程萬裡。

張萌發言
典禮結束後,還舉行了人文與社會大類新生親友見面交流會,為新生親友答疑解惑。

開學典禮現場
2019級人文與社會大類有新生337人,其中大陸學生226人,香港學生6人,澳門1人,國際學生104人;國際學生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阿根廷、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共有男生102人,女生235人,其中最小年齡未滿17周歲,2002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