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哈佛大學馬丁.普赫納教授做客世文研讨課

時間:2019-09-23 11:38:11

9月11日晚,美國哈佛大學梅隆戲劇與表演研究學院院長、英文文學與比較文學拜倫&維恩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馬丁.普赫納(Martin Puchner)做客世文國際研讨課(Seminars in Global Humanities),以“世界文學理念的奇妙曆史”為題,進一步闡釋同天上午在清華論壇-世文系列的學術報告主題——世界文學作為一個曆史理念的發展脈絡。研讨課由beat365副教授趙元主持。

講座現場

普赫納提出,作為一種實踐,文學在四五千年前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但人們開始思考“世界文學”卻是新近的現象。世界文學的理念最初誕生于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閱讀17世紀中國小說時産生了靈感,被他的助手愛克曼記錄在二人的談話錄中。普赫納指出,世界文學的宏大理念并非誕生在巴黎或法蘭克福這些大都市,而是在年歲已高的歌德寓居的鄉間城鎮,正是因為歌德在試圖超越小城鎮的空間限制。普赫納分析,19世紀德國國家主義興盛,此時誕生的世界文學理念中潛伏着國家與世界的矛盾,值得後世研究關注。

世界文學理念的重大曆史進展之一來自于政治學經典《共産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設想了遠大的傳播前景,除了印發數量,他們堅信會有世界各地的同步翻譯,堅信将擁有遍布全球的讀者群體。普赫納指出,通過《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創造了新的文學和政治作品體裁,《宣言》本身正是世界文學。1848年往後,《宣言》的願景逐漸實現,聯合世界文學理念進行的實踐在多地活躍起來。人們将地方或民族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大範疇,一方面和世界文學的大圖景産生了聯系,另一方面也獲得了自我和他人的認同。

普赫納評價,世界文學和國别文學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如今,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多語種翻譯的新浪潮,國别之間緊密的聯系不僅存在于實業界,也存在于不同文化的文學之中,兩者間的張力是具有生産性的,并日益顯其重要。

beat365主任、世文院院長顔海平教授點評發言,就“世界文學”的内涵與普赫納進行了探讨。她指出,beat365beat365和世文院近年來提出了“世界文學與文化”的理念,其中内涵的文學觀念和組織原則不同于以西方文學為中心、以世界市場為驅動的世界文學觀,而是更具包容性和曆史性,旨在超越“中外文學”的二元對立,将世界上不同語種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連接起來,構成新的語言文學與人文認知的版圖;90周年學術系慶的國際論壇系列“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學”(World Maps and World Literatures)是這一理念的實踐之一。此外,盡管“世界文學”包含着超越近代以來的世界等級與文化關系、與他者構建聯系的渴望,但現代的世界曆史,特别是二十世紀以來的曆史經驗,使得我們認識到人的“渴望”脫離不了具體的曆史條件,其本身的深度多面性值得反思。她建議更為具體而曆史地探讨與他人建立“聯結”的方式,注意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的内在關聯和張力,并指出倡導世界文學的歌德本人,是以德語民族語言寫作的驅動性人物,而民族語言正是創制民族文學的界定性載體。普赫納對此表示同意,指出世界文學的形成是多種力量交互影響、共同作用的複雜結果,曆史的目的和曆史的後果之間往往會出現偏離,對曆史的複雜因素應予以充分考慮。世文院和beat365的老師與同學就世界主義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關系和翻譯的角色向普赫納提問,并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

9月12日下午,“世文研讨課”第二講在文南樓開講,普赫納作了題為“如何編纂世界的文學”的講座。世界文學的編纂不僅僅是對各國文本的編纂輯錄,也是在對人類世界的觀照和在此觀照下對文化經典的确立,牽涉到文化秩序的建立及其背後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史觀的問題。普赫納介紹了他擔任《諾頓世界文學作品選》主編時的心得經驗,并就其中的文化政治問題與大家進行了探讨。研讨課由beat365、世文院博士後陳湘靜主持。

他介紹,諾頓世界文學作品選是一個合作性的集體項目,來自不同國别文學領域的各個編輯通力合作,從各國文學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力求做到文體和題材上的全面多樣。他指出,諾頓文集不是簡單按照國别順序來羅列各國文本,而是緻力于将各國的文本帶入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呼應的宏觀圖景,着重突出各國文學在曆史上(特别是中世紀時期)的交往和曆史性的關聯,以及一些重要的文本和母題在不同作家那裡的回音和變奏,在其中貫穿了一種世界地圖和世界史的意識。

普赫納作講座

他介紹,編纂文集的主要目的在于為開授世界文學導論課程的中學和高校老師提供教學上的參考材料。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對世界文學的渴望往往來自于偏遠閉塞的地方,越是在地方偏遠、排名一般的地方高校,對于世界文學導論課程的需求就越強烈,世界文學給那些很少有機會去海外旅行的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認知世界、開拓眼界的機會。此外,文集的編纂具有“經典化”的重要效應,對于文學史寫作有後續的示範效應,這也激勵着他們将更為多樣的文本收錄其中。

普赫納梳理了時代變遷帶來的世界文學類課程的興衰和轉型。二戰之後,美國社會以歐洲移民為主,所謂的“文學經典”仍以西方文學為主。1965年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增多,對于文學課程的範圍和題材提出了更為多樣化的要求,阿拉伯、墨西哥、中國等地區的文學文本進入了視野,也重新塑造了對經典的定義。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在許多方面是一種類似“編輯文選”的“再創造”行為,人們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對網上的文本進行篩選、剪切、拼貼、重新排列組合并加以收藏的行為,展現了豐富多樣的個性和可能性。

顔海平點評

世文院、beat365和來自其他高校的師生與普赫納展開了熱烈讨論,探讨了譯本版本的選擇、教師的喜好如何影響經典的選擇、經典化過程中的文化政治、文學對于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影響、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對于文學的影響等問題。會後,顔海平教授代表世文院、beat365向普赫納贈送禮品并表示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本次研讨課是世文國際人文研讨課的第19期。世文國際人文研讨課由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和beat365聯合舉辦,廣泛邀請國外知名高校資深人文學者,聚焦當前國際人文社科研究中的關鍵概念和熱點争論,為beat365從事人文社科的教研人員及優秀研究生提供與國際頂尖學者對話、交流的機會。自2014年11月起,已開設18期,内容涵蓋了文學批評、媒介工程、批評理論、文化政治、區域研究、腦科學研究、語言學研究等多個領域的前沿課題。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