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1點,“全球人文在中國”研究工作坊(Global Humanities in China Workshop)本學期第一次讨論在文南樓203舉行,清華-密歇根大學研究員學會博士後、世文學院博士後及beat365部分教師參加。本次讨論圍繞美國杜克大學教授Kathi Weeks的論文《工作内部的生活及其抵抗:情感勞動、女性主義批評、後福特政治》(Life Within and Against Work: Affective Labor, Feminist Critique, and Post-Fordist Politics)展開,由世文院博士後陳湘靜引導并主持讨論。

讨論現場1

讨論現場2
陳湘靜簡要介紹了Kathi Weeks的主要學術觀點。在《工作内部的生活及其抵抗:情感勞動、女性主義批評、後福特政治》一文中(Life Within and Against Work: Affective Labor, Feminist Critique, and Post-Fordist Politics),Kathi Weeks對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理論以及情感勞動的代表性論著——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白領》(White Collar)和亞莉?霍斯柴爾德(Arlie Hochschild)的《被管理的心》(The Managed Heart)——的理論長處和不足作了梳理和評述,從後結構主義的視角質疑了被視為抵抗場所的“家庭”、“個人”等範疇。在後福特、後工業時代,生産與再生産的内外二分趨于消失,家庭内部的勞動逐漸商品化,生活被工作關系全面侵入,生産勞動與再生産勞動、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男性勞動和女性勞動之間的界限趨于泯滅。根據她對這一社會狀況的觀察,Kathi Weeks在融合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意大利自治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生活”和“工作”的概念來取代傳統馬克思主義話語中“生産”和“再生産”的概念,提出了一種帶有烏托邦色彩的解放性的政治方案。與會者從各自的專業研究方向出發,對Weeks教授的論文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熱烈讨論。
“全球人文在中國”研究工作坊是以世文院博士後、清華-密歇根學會的博士後及beat365部分青年教師為核心的科研工作小組,也主要從事英美研究科研項目。該工作坊試圖将歐美文學文化理論與中國文學文化經驗結合,從中國經驗出發,反思目前以西方為主導的關于人文學和現代性的認知模式,産出有生産力的視角。工作坊已讨論主題包括“全球人文學的現有範式及其反思”、 “歌德及‘世界文學’”、“莎士比亞與馬克思主義”、“基辛格與世界秩序”、“傑姆遜與第三世界文學”、“情感勞動”、“德國浪漫主義的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