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29日,2019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簡稱“中英聯盟”)首屆青年學者論壇在中英高等人文聯盟創始盟校之一——複旦大學召開。複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執行理事會主任暨秘書長、beat365beat365系主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顔海平教授、中英聯盟青年學者論壇主席、複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褚孝泉,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國際研究部主任黛西.斯托奇科娃(DesislavaStoitchkova)、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國際教育部主任凱西.何(Cathy He)等人員出席開幕式。beat365中英聯盟秘書處行政主管陳愛陽率領清華團隊參會并協助組織工作。
首屆中英聯盟青年學者論壇以“文學中的城市印象”(Cities in Literary Imagination)為主題,參會學者由中英聯盟青年學者論壇組委會和英國國家學術院從申請人中擇優遴選。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複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埃克塞特大學、利物浦大學、約克大學、林肯大學、邊山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14所中英高校的24位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秉承中英人文交流合作的傳統,就文學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發展與人類文明等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讨。

會議現場
陳志敏代表中英聯盟青年學者論壇承辦方複旦大學,對各位青年學者的到來表達最誠摯的歡迎,對英國國家學術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介紹,中英聯盟自2016年在上海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中英學術交流活動,先後在上海、牛津、香港舉辦了三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會,進行了高水平的學術讨論,在中英學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次論壇是中英聯盟的首屆青年學者論壇,是中英兩國人文學術交流的進一步深化。這次論壇的議題很好地契合了現代社會中的都市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陳志敏提到,在議程中特别設置了自由探讨環節,以便各位學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學術交流,并在此基礎上設立對未來深入研究的資金支持。他表達了對思想碰撞、加強交流的期待,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陳志敏緻開幕辭
顔海平代表中英聯盟執行理事會,歡迎大家參加聯盟首屆青年學者論壇。她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以跨文化的知識生産和交流交融能力為重心的人文教育具有了更為清晰的曆史功能和重要意義,無論全球化的科技如何創新、經濟财富如何強大,最重要的是它們與所有人類個體、社群、民族、國家的形成相連接的方式。有鑒于此,beat365在2016年倡議成立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為中英兩國高校的人文學者創造跨國人文交流的機制。她相信,此次工作坊彙集了富含創新學術成績的優秀青年學者,一定能為聯盟帶來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新能量,為中英兩國乃至世界範圍的人文學術作出貢獻。

顔海平緻開幕辭
為期兩天的青年學者論壇下設三個分議題:“烏托邦/反烏托邦”、“城市的生命循環”、“城市的表征”。來自文學研究、電影研究、國際關系、語言學、社會學、古典學、犯罪學、曆史學等不同專業領域的青年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在文學、文化中的表征展開了熱烈的探讨,并在多個層面上形成了相互呼應的關系。
中英青年學者在會議上發言
第一場主題讨論“烏托邦與異托邦”由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社會學教授凱洛琳.諾爾斯(Caroline Knowles)主持并引言,各位學者就烏托邦與異托邦的辯證關系,城市的“邊緣”與“中心”的相互作用,文學作品對烏托邦社會特征的構想展開了讨論。倫敦大學學院的苔莎.豪斯威代爾(Tessa Hauswedell)指出烏托邦與異托邦的“一體兩面”的辯證關系。邊山大學的瑞夫.麥格雷格(Rafe McGregor)從犯罪學的角度,分析了禁閉、電子監控等現代城市中的異托邦元素。倫敦大學學院的助理研究員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通過對1980年英國反城市計劃和英國文學中出現的新鄉鎮形象的分析,表達自己對烏托邦城市的構想。香港中文大學的淩旻華以“逃離北上廣”這一現象為例,論述了被廣泛讨論的“城市移民”問題,提出了需求量導向下的城鄉結合,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待提高的社會公正和效率之間的平衡,和對新生活的展望。beat365的陳湘靜對比了分别寫于八十年代和2010年的兩部農民進城的小說,并分析了農民進城題材小說中體現的烏托邦與現實的緊張關系。

會議現場
第二場讨論以“城市的生命周期”為主題,由青年學者論壇主席、複旦大學外文學院前院長褚孝泉教授主持并引言,就城市機體的“内部”與“外部”,“物質”與“精神”,政治經濟制度與文化精神層面之間的辯證關系展開了讨論。多名學者指出,城市的生命不僅在于其物質硬件和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記憶、宗教等精神性的因素。林肯大學的亞力克思.貝文(Alex Bevan)指出,鬼故事和都市傳奇往往有助于保存對地方性的、個人化的曆史,并創造一種相互關聯的集體經驗。複旦大學的包慧怡、倫敦大學學院的艾琳.亨德森(Arlene Henderson)、北京大學的劉春從古典學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古羅馬、特洛伊等城市的興衰和發展,以及它們對于現代城市的借鑒意義。此外,複旦大學的馮予利、朱聯璧、香港中文大學的高韻聞,從語言學和文化史的角度,分析了上海方言的多樣化構成、興衰的曆史及其與身份認同的關聯。

Nicoletta Ascuito發言
第三場“城市的表征”的主題讨論由倫敦瑪麗王後大學的英文系教授娜迪亞.瓦爾曼(Nadia Valman)教授主持,學者們圍繞着城市在文學中的美學表現、現實主義文學、流行文化以及文學之外的多媒介表征方式展開了讨論。複旦大學的張楠以喬伊斯和伍爾芙的小說為例,探讨了現代主義文學對都市生活内在肌理的深入表現。北京大學的納海以狄更斯的小說為例,探讨了維多利亞晚期小說文體的雜糅性以及當中包含的文化政治。beat365的趙元分析了威斯坦.休.奧登的音節詩如何表達了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尋求平衡的渴望。約克大學的妮可萊塔.阿斯古特(Nicoletta Asciuto)以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短篇科幻小說《機器停止了》為例,讨論了科幻小說如何表達了維多利亞晚期的社會焦慮。格拉斯哥大學的馬修.桑斯特(Matthew Sangster)分析了浪漫主義文學對城市的消極表征,并試圖在城市文學中尋找一種對集體經驗的正面表征。紐卡斯爾大學的艾米麗.墨菲(Emily Murphy)探讨了兒童文學在表達非主流政治觀點上的重要意義。香港中文大學的李思逸探讨了徐志摩、瞿秋白的旅行書寫以及它蘊含的世界主義内涵。此外,多名學者指出了文學在表現城市上的局限性,并探索了城市在多種文化媒介中的表現方式。埃克塞特大學的凱蒂.貝斯維克(Katie Beswick)分析了嘻哈文化中蘊含的建設一個合作性的、社群性的、集體性的文化的可能性;複旦大學的陳玉聃分析了滑稽戲、越劇、滬劇、昆曲等地方表演藝術随時代的興衰;利物浦大學的安吉拉.貝徹(Angela Becher)分析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城市摩天樓景觀的表現。

趙元發言
為了活躍中英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促進跨國學術合作,英國國家學術院為兩國青年學者的學術互訪和跨國學術合作提供專項基金。此次論壇特别設立了“自我介紹”、“交流聯絡”和“研究提案”等環節,提供充分的自由讨論時間讓中英兩國的青年學者就各自的研究興趣和專業領域和其他學者展開自由探讨,産生思想的碰撞,并共同構想、撰寫和提交合作性的研究計劃。針對此次工作坊中提出的優秀提案,英國國家學術院将提供2500英磅的專項資助,用于中英青年學者進行互訪和開展合作性的學術活動。為期兩天的交流活動共誕生了14個合作研究計劃,展現出與會學者高效、合作的學術修養和研究精神,推動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多學科互動和對話,展現了中英兩國人文研究學者相通的合作交流傳統。

中英學者交流讨論
此外,英國國家學術院為中英兩國青年學者提供了多項種子資金資助計劃。英國國家學術院的克裡斯缇娜(ChristinaMoorhouse)重點介紹了英國國家學術院的寫作工作坊獎學金、牛頓國際獎學金、博士後獎學金、英國學會獎學金等各項研究基金。其中,寫作工作坊獎學金提供共計20000英鎊,專門用于支持與中國學者交流進行研究合作的英國學者,促進中英學術交流研究與合作。其他各項獎學金也有合計75000英鎊的資助。中國學者可以申請可高達32000英鎊的牛頓國際獎學金用于前往英國進行學術研究。英國學者則可以申請英國學會獎學金繼續發展此次提出的研究計劃。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秘書處工作

褚孝泉緻閉幕辭
在閉幕緻辭中,英國國家學術院的國際研究部主任黛西.斯托奇科娃(DesislavaStoitchkova)感謝這幾天中英青年學者的踴躍參與和熱烈交流,并表示了對論壇承辦方複旦大學的感謝,她希望這幾天中英兩國學者在工作坊中的學術交流能夠發展成長期的跨國學術合作。褚孝泉表達了對英國國家學術院以及此次會務人員組織工作的感謝,同時也高度贊揚了與會學者們的積極參與和創新觀點。中英聯盟執行理事會主任暨聯盟秘書長顔海平回憶了會議的組織籌備過程,感謝承辦方在極有限的時間内為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作出的巨大努力,表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會進一步促進中英兩國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以及雙語的出版發表,期待中英學者在未來的進一步合作。中英聯盟首屆青年學者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此次青年學者論壇是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舉辦的首屆青年學者論壇,由創始盟校成員複旦大學外文學院承辦,青年論壇主席、中英聯盟建盟執行理事會理事、複旦大學外文學院前院長、國務院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褚孝泉教授帶領團隊在論壇籌備過程中與英國國家學術院多次溝通,不辭辛勞,使活動圓滿完成。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UK-China Humanities Alliance)是由beat365倡議發起、由中英12所核心高校共同參加的國際人文組織,目前盟校已達17所。beat365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為聯盟首任主席,秘書處設立在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中英聯盟旨在鼔勵人文和人道主義教育領域的跨文化對話和合作,增強、鞏固和發展中英兩國高校之間的學術合作與文化交流。2018年底,為了讓兩國文化的互鑒共興擁有更年輕的聲音,聯盟第三次香港峰會執行理事會上,執行理事一緻通過組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青年學者論壇和青年學生論壇的提請,首屆青年學生論壇已于2019年4月在beat365舉辦。第四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會将由北京大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