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袁鶴翔教授做客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第十三期

時間:2019-11-13 19:03:27

        11月7日,歐美文學論壇第十三期在中央主樓212會議室舉行,論壇主題為“Marlowe’s Dr. Faustus, Inheriter or Transformer: From Medieval Drama to Tudor Stage”, 由台灣東吳大學文學藝術與科學首席教授,beat365新雅書院客座教授,袁鶴翔教授主講,beat365劉昊副教授主持,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擔任點評人。

   

  袁鶴翔教授

        袁鶴翔教授首先以羅馬雙面門神雅努斯(Janus)的形象來寓指馬洛及其戲劇《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承前啟後的過渡性特征。作為馬洛的“最後”一部劇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在内容和形式上,一方面繼承了古希臘悲劇及中世紀戲劇的傳統,另一方面對部分傳統進行了改革,使都铎時期的戲劇呈現出新的面貌。在内容上,《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在角色、情節和主題等方面既對中世紀戲劇(尤其是道德劇)有諸多借鑒,也做出了許多改變和創新,借以表現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及現代的存在主義思想。袁教授提到,中世紀戲劇的故事情節往往是善惡、好壞的對立與鬥争,結局往往是通過主角的忏悔及其從壞到好的轉變來表現對神的皈依和敬重,劇中的角色也往往是道德概念的抽象化表現。而在馬洛的戲劇中,浮士德博士作為主人公,是具體化的極富自我意識的個人。故事情節也主要圍繞着他自身的選擇、困惑、探索和掙紮。浮士德博士直到最後,也鮮少為自己的行為忏悔,而是在自辯後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随後,袁教授對該劇從場(scene)到幕(act)的戲劇形式上的變化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馬洛等都铎時期的劇作家,棄“場”從“幕”的這一變化首先脫胎于古希臘古典戲劇的架構。在馬洛的時代,戲劇的上演場地和觀衆群體較中世紀戲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出于受宗教教育的目的前往教堂觀劇,而是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觀衆出于娛樂的目的到開放的劇場觀戲。由于這一轉變,馬洛等劇作家,嘗試通過對亞裡士多德《詩學》中依據“行動”的開始(beginning)— 發展(middle)— 結束(end)的情節架構的“複古”,來增加戲劇對觀衆的吸引力。同時,馬洛進一步根據這一架構的闡解,即将“行動”細分為五個階段,起因(exposition)— 沖突(rising action、conflict)— 高潮(climax)— 顯示(falling action)—大白(dénouement),采用五幕的戲劇架構來配合這一“細化”的情節的展開。這又是對戲劇架構的創新。最後,袁教授再次總結了這部戲劇“承前啟後”的時代特征與戲劇特點,揭示了這部偉大作品的開放性、多義性及創新性。

         

     講座現場      

        曹莉教授在點評時指出,馬洛作為一位中世紀晚期和文藝複興初期的劇作家,與但丁、哈代等作家一樣屬于跨時代作家,他的創作必然受到社會轉折時期各種現實存在的影響和制約。馬洛對古典戲劇形式的創新和揚棄,揭示了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統一和契合,形式不僅服務于内容,形式有時會成為内容本身,二者共同賦予作品于意義;袁鶴翔教授對馬洛戲劇創作中新舊兩個時代、兩種形式之間張力的讨論和揭示,激發了我們關于文學表征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系的新的想象和思考。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院校的師生圍繞戲劇形式、跨時代作家、偉大作品的時代特質、浮士德與存在主義、文學所表現的人的困境與自我意識的覺醒、文學人物的自我成長等諸多話題展開了長時間的熱烈讨論。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