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的Matthew Reeder博士作客“全球人文在中國工作坊”。Matthew Reeder為東南亞曆史學者,從事19世紀初期早期現代泰國的民族識别實踐的研究。這次他與大家分享和讨論的是著名東南亞曆史學家Thongchai Winichakul的文章《追求“文明”之旅:暹羅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關于“文明”的地理學話語》(The Quest for Siwilai: A Geographical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al Think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iam)。

講座現場
Winichakul的文章從文化史和觀念史的角度,考察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國追求“文明”和現代化的種種實踐。19世紀末,面臨着來自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威脅和現代化的緊迫需求,泰國的統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将“文明-野蠻”、“先進-落後”的歐洲殖民話語結構複制到國内,通過“文化移植”(transculturation)(模仿歐洲的服飾、禮儀、器物),塑造了自己“文明人”的身份,并通過旅行書寫、博物館學、民族學分類等一系列人類學實踐,制造出了“自身内部的他者”——“叢林人”和“鄉村人”,并鞏固了泰國王室和知識分子精英在等級秩序中的優越地位。Matthew簡要介紹了文章内容以及它跟自己研究的關聯,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供大家讨論:旅行書寫如何制造出自我與他者?旅行書寫是否必然制造出他者?在不同社會中是否存在着類似的文化移植的現象?大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讨論,并探讨了“種族”和“性别”等範疇的物質性和話語性,凝結在感官經驗(看、聽、說)中的權力政治,早期現代英國戲劇中“種族”的發明,意大利的“旅行書寫”中對本地人的“物化”等問題。
“全球人文在中國”研究工作坊是以世文院博士後、清華-密歇根學會的博士後及beat365部分青年教師為核心的科研工作小組,主要從事英美和歐美研究科研項目。該工作坊試圖将歐美文學文化理論與中國文學文化經驗結合,從中國經驗出發,反思目前以西方為主導的關于人文學和現代性的認知模式,産出有生産力的視角。工作坊已讨論主題包括“全球人文學的現有範式及其反思”、“歌德及‘世界文學’”、“莎士比亞與馬克思主義”、“基辛格與世界秩序”、“傑姆遜與第三世界文學”、“情感勞動”、“德國浪漫主義的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