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研究員梅建軍教授作客清華beat365“世文研讨課”,作報告“李約瑟過時了嗎?——有關李約瑟知識遺産的幾點思考”。beat365部分師生以及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博士後參加了講座。
講座現場
梅建軍首先介紹了李約瑟早年的教育經曆以及他與中國的淵源。李約瑟聰穎好學,勤奮高産,1941年即因《化學胚胎學》三卷本而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他于1943年首次來到中國後,對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産生了濃厚興趣,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在西歐發生,而不是中國?”他訪問了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多方搜尋文獻,開始着手寫作《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他筆耕不辍,直至晚年。長達七卷本的叢書共涵蓋導論、科學思想史、數學天學和地學、物理與物理技術、化學與化學技術、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社會背景等。由于體量過于龐大,在每一卷下又分設有多個分冊。

梅建軍教授作報告
? 梅建軍接着介紹了《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在國内外的影響、評價及争議。這長達七卷本、近三十冊的巨著以其宏闊的視野、詳實的材料,被譽為“史上曾嘗試過的最大的有關跨文化交流和曆史綜合的壯舉”。就積極方面而言,它向歐洲文明中心論提出了挑戰,強調了非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推翻了學界有關中國思想和文明的大量成見,揭示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曾極大地受惠于中國,将中國融入世界曆史、對東西方受過教育的公衆更好地認識中國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後人對其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主要在于其單一的科學進步觀,相信存在一個統一的科學,它具有單一的曆史、結構和發展方向;二是用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來組織和闡釋中國古代的知識體系,存在扭曲和拔高的現象。此外,也有一些人認為李約瑟的思想已經過時,提出的是一個“僞問題”。近年來,随着世界史、全球史研究的興起,李約瑟的知識遺産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國内外就李約瑟的著作及他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多個研讨會、并出版了許多研究成果。近年來的科學史研究在李約瑟的基礎上作了改進,不再執著于“文明起源于哪裡”這一問題,而以具體的實證性研究去探索科學技術實際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梅建軍接下來以他對“白銅”的考古學研究為例,展示了白銅的跨文化淵源。就“李約瑟的思想是否過時”這個問題,梅建軍指出,無論我們對這一問題持有何種态度,重要的是回到李約瑟的著作本身中去發現和探讨問題,隻有攀上高峰,才能盡覽全貌。
最後,梅建軍介紹了李約瑟研究所的緣起和發展概況,開設的各項學術活動、研究課題和出版計劃,并歡迎大家去訪問。聽衆對梅建軍的講座展示了濃厚的興趣,就“李約瑟之問”的合理性、古代史研究中的“規格史觀”問題、科學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提問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