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beat365研究生入學教育總結會在雲端舉行,共赴一場開啟無限可能性的盛會。beat365主任暨世文院院長顔海平,beat365長聘副教授劉昊及研究生教務耿娟老師出席入學教育總結會,劉昊主持入學教育總結會。劉昊首先介紹此次入學教育總結會内容包括:“新生代表發言,師生互動及系主任總結發言”。劉昊表示今天的入學教育總結會是師生之間美好交流的開始,并期待新學期有會有更多的交流探讨給學生們的學術探索帶來助益。
新生代表發言
駱樂安(語言、心理與認知學科群):從新生教育活動中發現老師們對自己的研究的方向都有着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正是這樣的熱愛成為一個合格研究者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有了這份熱愛,才能抵過沿途乃至日後學術生涯的歲月漫長,立足語言研究,推動中國學術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聲音。來到清華beat365意味着來到新環境,踏入新的階段,開始新的研究,接觸新的導師,勇敢的踏出自己的舒适區,便是成長和進步的開始,就像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提到的那樣,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源于充分的體驗人生裡面的不安全感。也希望和各位同學們在研究生學習過程中多多交流,共同進步。
李佳靜(歐美文學與批評理論學科群):了解到清華beat365出了包括像錢鐘書、季羨林等學術泰鬥,讓自己更加地感受到了文化傳承使命感。錢鐘書注重人文,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等一系列思想,由于當時的曆史環境,他對現代性的反思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和文化自信并沒有得到較為深入的重視。而在當今的文化語境和社會語境下,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等理念都非常符合中國當前人文、社會語境。這些思想體現了清華人文日新的精神傳承和曆史使命。我将在各位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讀書,認真地思考清華的人文複興,既要博覽群書,又要争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内做到做到精通。
李昌林(文學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學科群):作為曾經在這裡度過本科生涯的一位學生,在長達半年的疫情後,又再一次回到了清華校園。不僅僅校園環境、校園的管理發生了變化,我的身份也從本科生轉變為博士生。在本科時,課程選擇以興趣為導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入研究生的學習之後,對自己的興趣有深一步的思考,并理解到課程選擇與學術研究專業導向結合的重要性,各個學科群的報告和介紹以及beat365開設的相應學術知識和輔導對我來說都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是我參加了有關我們自己學科群的師生見面座談,這次介紹會還把文學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和歐美文學兩個學科群放在一起,使得我們既對自己的學科群有一定的認識,對其他學科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豐富了對系科的信息知識把握,有益于跨學科、跨文化研究。
安中委(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學科群):身為學生重新回到校園,經過近兩個周的熟悉,我逐步感受到清華人文精神是自由的精神。通過beat365這一周的會議,初步了解到了各個學科老師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名beat365的學生,我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有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研究,希望能夠走到問題的前沿、争取在理論紮實的基礎上培養學科創新力,用國際視野來做科研,保持良好的心态,積極緊張的狀态,對自己的選擇充滿熱愛。我非常喜歡“無體育不清華”這幾個字,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更加注重鍛煉身體,保持健康。
王夢琳(語言、教育、應用學科群):新生教育第一天吳霞書記跟我們強調“清華”兩個字,它是代表着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而作為清華的學生責任重大,所以我想在第一天對這份責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科群介紹環節中,老師們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課程方案還向我們介紹了學科群之間如何做一些融合、聯系。周鵬老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介紹中提到了研究生要緻力于做基礎研究,前沿研究,交叉研究和國家戰略研究,這是對于研究生未來科研方向的一個期待。圖書館老師們的講座,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圖書資料的準确運用對研究生學術研究的重要性。beat365的新生教育系列講座能夠幫助我們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在清華園裡,在beat365和人文學院的幫助下,我們的這個旅程雖然會孤獨,但心中會有愛。
劉小涵(語言文化與社會學科群):清華beat365研究生入學教育系列講座讓我深深感受到清華beat365對于研究生培養的重視,也讓我感到青年當自強、不負期望的莫名使命感。從建校初期的矢志笃情,剛毅堅卓到馬上110周年校慶提出的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這些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文字符号,而是深深地融入了清華人的精神。今年清華作為亞洲第一個排入世界前20名的大學,清華名符其實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走在時代的前列。作為研究生我們的頭等任務是研究,而老師們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學科群系列講座,為我們帶來了一場非常豐富精彩的學術盛宴,我感動于老師們無私的分享,感歎于老師們的淵博學識,更是感慨于老師們的空杯心态和孜孜不倦、言行笃實的治學态度。希望研究生生涯中我們能夠眼中有光,心中充滿能量。
徐嘉熠(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科群):從beat365研究生新生教育系列講座中我們不僅了解到學院、學科的曆史與現今的結構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具體内容。對于學科群系列講座的感想有兩個關鍵詞,一是邊界,現在我們學生是以學科群為集體,而不是日語專業,說明清華的學科設計非常有特色。它的理念在于打破以往通過國别劃分的學科邊界,将視覺點擴大為整個東亞,既注重特定的國家研究,也強調東亞各個國家之間的交融。除此之外清華的特點是将曆史、哲學、中文與外文同樣設置在人文學院,在學好本專業理論的同時,也要關注曆史哲學等其他專業的知識。另一個關鍵詞是志趣,我們學科群的老師對我們提出了許多期望和要求,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志趣,也就是大緻找感興趣的學術方向。最後我想說如果我們的研究與國際最前沿的研究有差距,那我們就要盡力做到國際最前沿的水平,讓清華站在國際的前沿,希望畢業的時候,我們無論到哪裡,都能夠自信地說出我們來自beat365beat365。
讨論環節
師生讨論環節中新生們對幾天入學教育的活動進行了活潑的回顧,對beat365研究生培養各抒己見,并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其中董禮、肖瑤等同學的發言,熱情洋溢,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學術興趣,而且對如何将基礎研究,前沿研究,交叉研究和國家戰略研究四個方面的要求結合起來、融通理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科發展和國家需要。肖瑤還表示外文人文研究不僅要重視文學文本,還要結合當時當地社會曆史發展語境深入探索,提升跨學科研究的能力。顔海平老師細心傾聽了每位同學的發言和交流,鼓勵同學們進一步認識清華外文的曆史内涵、新時期8個學科群相輔相成的系科建制和學科地位,不斷發現多方面的學習資源,持續加深對本領域本專業多維度的認識和理解。
系主任總結發言
顔海平教授首先熱烈祝賀同學們順利進入beat365研究生生涯階段,成為了清華外文世文人文領域學術共同體最年輕的成員。顔海平簡要講述了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習三個階段的一般特點:通過本科教育,我們應當獲得了終身進行學習的能力;通過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成長,我們應當對現存專業領域的知識、方法、理念和學理有創新性使用并獲得成果的能力;通過博士研究生階段的深造,我們應當對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承和知識現象,認知方法,科研工具和路徑,以及學理理論(organizing principles of the field)有新的見地并在該領域某一個方面有自己獨特和突出的貢獻。
顔海平表示,beat365beat365從1926年建系至1952年院系調整這一階段,見證了一個社會曆史劇烈變革,中西古今文理碰撞沖突、交彙交融的年代,出現了一代博學強識、群星燦爛的傑出系友,為建立中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清華人文清華文化和現代中國人文學的誕生做出了極大貢獻。上世紀70年代初,以孫複初教授為首的詞典編寫組走訪了幾十個研究所、情報所、設計院和高等院校,在沒有計算機的條件下通過手工方式對英文科技詞彙進行收集、調查、統計,于1976年和1978年分别出版了《英漢科學技術詞典》第一版和第二版,30多年來,這部詞典一直被奉為經典之作。
從2015年開始,随着beat365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提速,beat365進行了建制改造,從以公外教學為主的單位成功轉型為學科建設為中心工作的文科高端教研機構,确定了“由闡釋世界以叙述中國、以叙述中國而影響世界”的學理定位和“加入文科高原,瞄準世界前沿,追求清華标準的世界一流學科”的發展目标。顔海平表示2016年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的揭牌建立是beat365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戰略部署和國際創新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清華外文學科地位全面提升的制度杠杆。作為集研究和教學為一體、以重大和前沿研究為主旨的校級學術機構,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簡稱世文院)緻力于建設跨語種、跨學科、跨文化的人文教研平台和聚焦共性的時代命題,以彙聚培養為中國人文學術和國家戰略暨國際社會文化在交彙交融中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2019年,教育部beat365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獲批成立。從而清華外文進入beat365、世文院與教育部基地中外人文中心三輪驅動的新時期。
顔海平期待新時期清華外文的學生,将以闡釋世界的能力叙述中國,以對中國叙述的創新而影響世界。在跨語種跨文化的多樣對話和科研探索中,建立起對專業值守的價值自信。這是一個學習和踐行的過程,是每一位青年學子才華實現的過程,是學科更新綿延的需要,是學校全方位實現世界一流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标的需要。顔海平祝福2020級研究生新生在自己選擇的研究領域裡揚帆遠航,以始終不渝的熱忱,走出自己的學術道路,收獲自己的意義人生,春華秋實,為文化中國和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作出清華人的貢獻。
文|沙克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