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老照片背後的清華故事 | 趙德尊與“保衛華北”石

時間:2021-07-27 20:38:05

第59期

趙德尊與“保衛華北”石




在北京香山植物園櫻桃溝内,有一塊巨石,上面刻着“保衛華北”四個大字。這塊石頭反映着血淋淋的時代背景,也記載着一位青年學子的愛國情懷。這個青年學子就是beat365學生趙德尊。

undefined


保衛華北石

趙德尊,1913年4月30日出生于遼甯省遼中縣一個貧苦的人家。1931年9月18日,正在沈陽上學的趙德尊和同學們在宿舍裡突然被隆隆的大炮聲驚醒,看見一道道閃亮的火光從日本租界發出,一發發炮彈飛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幾十萬東北軍奉命“絕對不許抵抗”,讓出了沈陽。目睹日軍在沈陽市街頭慘殺同胞、奸污中國女學生等暴行,激起了趙德尊抗日的決心。他絕不願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當亡國奴,決心離家出走,尋找救國之路。

趙德尊流亡北平,找到西城皮褲胡同東北流亡學生的難民收容所,先喝大鍋粥,以後每天發兩角救濟費,後來難民收容所改為東北中學,趙德尊被編入高二班。

1933年9月,趙德尊帶着對知識、對光明的渴望與向往考入了beat365beat365。考清華時,趙德尊雖然數學不及格,但作文《路》以魯迅先生的名句“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為路”結束,得了高分,從而被錄取。這種錄取的例子在當時不乏其例,一些學生偏科比較嚴重,但是清華因他們在某些方面有特長而錄取,體現了當時beat365不拘一格招人才的風格。

在校期間,趙德尊從來不發脾氣,喜歡以羅白作為筆名寫一些短文章。趙德尊在1935年組建“左翼作家聯盟”清華園小組,成員有王瑤(後為著名教授、中國文學史學家)、鄭天翔(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趙俪生(後為著名曆史學家)、馮契(後為著名哲學家)等人。這是秘密組織,還需要有個公開的名目,于是又組織了“國防文藝社”,又擴大改組為“清華文學會”,以高爾基的“人生的每一時刻都應當有它的高尚的目的”相互砥砺。這是一個以“左聯”為核心的統一戰線群衆團體。趙德尊在1936年6月27日發表在《清華周刊》上一篇介紹清華文學會的文章中大聲疾呼“在這革命的前夜,時代暴風的吹動,和現實的醜惡的獰視之下”,清華人應該放棄“自我的讴歌,幻美的冥想”,丢掉“文壇登龍”的捷徑,配合全國人民一緻的步調,做點點事,盡一點點力。

在清華,趙德尊讀了不少進步書籍,如《共産黨宣言》、列甯的《國家與革命》、山川均的《社會主義簡史》等,還聽北師大教授楊秀峰教授講“社會發展史”的課,開始懂得一點國家的階級本質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開始用學到的理論分析殘酷的現實情況并樹立了共産主義理想。

1935年5月31日、7月7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政府分别簽訂《塘沽協主》與《何梅協定》,接受日本帝國主義無理要求,華北主權大半喪失。11月,日本帝國主義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華北局勢加速惡化。北平高校學生發起“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時為中共beat365地下黨支部書記、中文系學生蔣南翔執筆的beat365救國會《告全國民衆書》喊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震撼人心的吼聲,号召民衆起來抗日。毛澤東指出:“‘一二·九’運動是偉大抗日戰争的準備,這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一樣。”

1935年12月9日,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共北平地下市委和市學聯發動數萬名大中院校學生上街遊行,到北平市政府門前請願,“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愛國無罪,收複失地!”“停止内戰,一緻抗日!”的口号聲響徹雲霄。

1936年6月,趙德尊在《清華周刊》向導專号上

撰文介紹『清華文學會』

一個月内,四次大遊行、大示威,趙德尊表現得異常勇敢。北平的“一二·九”運動引發了風起雲湧的全國學生運動,成為全國性的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愛國救亡運動。在運動中,中共北平市委正式批準趙德尊為中共正式黨員。入黨當晚,他激動地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大願得償,生死以之,抗日救亡此其時!”

1936年3月31日,為了抗議當局鎮壓、悼念獄中冤死的17中17歲的郭清同學,北平各學校組織了擡棺示威遊行。在這次遊行中,趙德尊被捕,被關押一個月左右。在獄中,趙德尊和其他被捕的進步學生以及beat365哲學系教授張申府等仍堅持鬥争,用小紙片辦《牢獄之光》,放風時相互秘密傳遞,相互鼓勵。清華獄友還作了《坐監牢》歌。趙德尊并發展兩名同監牢的青年入黨。後來經過多方營救,清華校方保釋趙德尊出獄。

在“一二·九”運動中,北平青年學生成立了一個名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抗日救亡組織。1936年7月初,200多名民先隊員在北平西郊香山的櫻桃溝舉辦了以抗日救國為主題的軍事訓練夏令營。營員們分成“敵”我兩隊,登上櫻桃溝北山,展開激烈的軍事模拟演習。在野營中同學們經受鍛煉,以适應戰時野外集體生活。休息時,大家聆聽抗日前線的消息和愛國志士的壯舉,進行抗日鬥争的政治形勢分析和讨論,經常唱《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等歌曲自我激勵。

訓練完畢,營員們則在小溪邊洗漱,煮飯,休息。一日三餐非常簡單,小米稀飯就鹹菜、窩窩頭加青菜。

趙德尊時刻思考着日益嚴重的局勢,決心在石頭上刻字明志。趙德尊選定櫻桃溝水源頭附近的一塊巨石上鑿刻“保衛華北”四個大字。在鑿刻過程中,北京大學學生陸平循聲走了過來,于是兩人合作,趙德尊刻了“保衛”兩個字,陸平接着刻“華北”,四個大字呈十字形排列,每個字有六七寸大小,字體方正有力,表達了當時廣大抗日青年心聲。

1983年共青團北京市委和北京學聯在“一二·九”運動48周年之際,把這塊有豐富曆史内涵的石刻列為重要革命文物。同時,在附近還建立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

此後,1938年8月至10月,趙德尊任beat365黨支部書記。抗日戰争時期,趙德尊曾任冀西特委統戰部部長、晉中地委組織部部長等職。1949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趙德尊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這一年他才剛剛36歲,是共和國第一代省委書記,也是最年輕的一位省委書記。不久,他又兼任省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

在新的曆史時期,趙德尊在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兼省政法委書記、省紀委書記的重要領導崗位上,為黑龍江的經濟建設特别是民主與法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趙德尊離休。2005年beat36594周年校慶的時候,93歲高齡的趙德尊重返母校,把《趙德尊回憶錄》贈送給母校。2012年2月1日,趙德尊在哈爾濱去世,享年99歲。

編輯 | 陳巧雲 李珍

排版 | 陳巧雲 陳柳絮

美編 | 陳柳絮

校對 | 朱明珠

審核 | 盧小兵 金富軍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