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第七屆“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召開

時間:2022-05-31 16:08:08

清華新聞網5月27日電通訊員 谷子璇 袁子晨)5月20日至22日,由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主辦,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和新南威爾士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承辦,beat365beat365文學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學科群協辦的第七屆“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在線召開。beat365副校長彭剛,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執行理事會主任兼秘書長、beat365beat365教授顔海平,聯盟常務副秘書長、beat365副教授劉昊,beat365教授、文學史、思想史和文明史研究學科群帶頭人隽雪豔等出席開幕式。

此次論壇主題是“文化中國、翻譯與當代性”,來自13個國家34所高校和機構的46位專家學者聚焦文學、電影、戲劇舞台與視覺藝術領域的翻譯比較研究,開展了為期3天的深入交流研讨。論壇吸引了300餘名專業人士參與。

彭剛緻辭

彭剛在緻辭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的今天,國際交流依然艱難,因此更加可貴;人文溝通交流是當前探索許多全球性難題解決的根本路徑之一,論壇如期舉行,具有重要意義。文學、電影、戲劇舞台與視覺藝術是現代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翻譯為路徑進行的跨文化人文探讨有着深刻的前沿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将對跨文化人文學術從不同專業角度提供诠釋,以體現人文學術、人文教育在國際合作中的創新力,體現人文交流在跨學科發展中的國際成果,體現人文學科在科學技術更新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本次論壇産出的豐富成果,能夠有力推動跨學科、跨地域、跨國别和跨文化的互動和對話,推進深化人文合作,為促進人類多樣文明與和諧共生作出貢獻。

20220527-世界地圖論壇-燕勇-圖2.png

顔海平主旨演講

顔海平在題為“彼此的抵達”的主旨演講中,從英國作家E.M.福斯特“唯有相聯”的理念和表達這一理念的英語文學思想作品與中國相關翻譯作品開講,追溯跨越現代世界秩序建構中的邊界、隔閡、沖突乃至對立而相聯的精神資源,展示了人文史上通過翻譯這一“特殊文學形式”而記撰的跨文化曆史,和其中蘊含的“彼此的抵達”願景守望。通過讨論由“翻譯生産”而造就“世界文學”乃至重塑人類生活世界版圖的數十年學界論辯及其核心文本,包括穆夫提2016年出版的《忘記英語》、卡桑2004年出版的《不可譯之語彙》和列文森1971年出版的《革命與世界主義——西方舞台與中國舞台》,顔海平重訪了本雅明1923年的經典文本《譯者的任務》,并導向對現代中國譯家包括清華外文譜系的個案分析和引言性評論,從茅以升的中譯《科學的故事》到許淵沖的英譯《靜夜思》,示意出一個漫長深厚的跨文化實踐脈絡,其中有待認知的由跨文化勞動而變革性相聯的創造驅動和從“唯有相聯”到“彼此抵達”的曆史意義和效能。

三天論壇的主題分别為文學翻譯、影視翻譯以及戲劇舞台和視覺藝術翻譯。國内外高校的學者們積極分享各自研究、揭示的跨越語言、文化、國别和文明邊界的人文現象和精華。

學者發言

文學翻譯分論壇由beat365劉昊副教授和鄭文博副教授主持。對談人為悉尼大學石峻山(Josh Stenberg)高級講師和新南威爾士大學保羅·葛思谛講席教授。複旦大學戴從容教授以其《芬尼根守靈夜》中譯為例,探讨了以實驗性文學翻譯增進跨文化理解。利茲大學弗朗西絲·韋特曼(Frances Weightman)教授聚焦中國兒童文學在英國的翻譯、傳播和接受途徑,揭示其中的跨文化的社會内涵。愛爾蘭國立高威大學哲西平(Gerald Cipriani)教授以中國思想的翻譯為例,聚焦理解原語言“相異性”過程中兩種策略下譯入語的事實功能。威尼斯大學尼科萊塔·佩薩羅(Nicoletta Pesaro)副教授探讨了重要意大利譯者采用的跨文化翻譯策略及其重構出能與意大利讀者産生共鳴的中國文化形象的創新方法。南非大學譚哲理(Paul Z Tembe)講師和約翰内斯堡大學革耶·托馬塞利(Keyan G Tomaselli)教授探讨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關于班圖精神的踐行和社會實踐的概念與語碼,審視宗教和非物質維度的跨文化交疊和生成。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劉樹森教授探讨了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早期現代文學翻譯的期望、操控,以及其産生的跨文化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張政教授基于《佛國記》六個英譯本,從他者主動性比較英譯特色,探究“他者”受限性背後的曆史文化成因。北京外國語大學馬會娟教授以回溯視域缜密分析了大衛·霍克斯英譯版《紅樓夢》的諸多手稿、翻譯策略、學理原則和跨文化效能。

學者發言

電影翻譯分論壇由北京電影學院譚慧教授和新南威爾士大學趙婧(Elaine Jing Zhao)高級講師共同主持。對談人為芬蘭圖爾庫大學伊夫·甘比爾(Yves Gambier)教授和挪威阿哥德大學路易斯·佩雷斯-岡薩雷斯(Luis Pérez-González)教授。複旦大學陶友蘭教授探讨了視覺文化時代裡中國古詩的視覺化翻譯。中國傳媒大學金海娜教授探讨了電影修複中的字幕回譯問題。香港浸會大學德明(Luis Damián Moreno García)助理教授聚焦中國電視劇在西語國家的粉絲字幕翻譯,探讨其給西語網絡社區帶來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鄭熙青助理研究員分析了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翻譯的特點和文化語境。布裡斯托大學卡羅爾·奧沙利文(Carol O’Sullivan)副教授探讨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在英國以及愛爾蘭的放映和翻譯情況。海德堡大學弗蘭齊斯卡·科吉(Franziska Koch)助理教授探讨創傷性缺失翻譯中,缺失存在和認知的重塑問題。埃克塞特大學郭婷講師探讨譯者在展現和闡釋同性身份的不同以及将上海同性文化的本土性傳達給國際觀衆時采用的策略。香港大學王定坤助理教授将粉絲參與翻譯的文化定義為一種自下而上的翻譯理論去殖民化策略。

學者發言

戲劇舞台和視覺藝術翻譯分論壇由北京中間美術館盧迎華館長和beat365塞缪爾·海德普裡姆(Samuel Heidepriem)助理教授共同主持。對談人為香港北山堂基金會、beat365藝術博物館何小蘭和beat365哈裡森·亞當斯(Harrison Adams)助理教授。新南威爾士大學保羅·格拉斯頓教授從跨文化差異的角度解讀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内緣技藝的翻譯性暨跨文化性使用。慕尼黑大學安娜·斯特歇爾(Anna Stecher)助理教授探讨了中國話劇導演林兆華如何将用非中文寫成的戲劇文本翻譯成新的當代舞台語言,為當代觀衆理解和接受。新南威爾士大學米内爾娃·因瓦爾德(MinervaInwald)研究員分析了《毛主席去安源》從畫作到毛主席像章的形式變遷,并以此分析1968年至1969年間的藝術文化。新南威爾士大學帕特裡夏·費拉肯(Patricia Flanagan)研究員和水族馬尾繡藝人宋水仙女士通過追蹤水族馬尾繡和苗族蠟染等工藝品的非物質形态,探讨中國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實踐和意義。西澳大學的達倫·喬根森(Darren Jorgensen)探讨了當代視覺藝術家張強表演性書法中的性别與異質。新南威爾士大學路易絲·拉韋利(Louise Ravelli)教授和博士生伍小琴采用社會符号學的視角,讨論了博物館核心文化的翻譯性轉化。哥本哈根大學當代藝術策展人齊拉·布羅修斯(Cila Brosius)探讨年輕的中國藝術家是如何将他們的文化和跨國經驗以視覺方式呈現的。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博士生馬萱探索中國華僑藝術家黃小鵬創作的錄像藝術作品中有意的誤譯。弗萊堡大學策展人高意達(Nora Gantert)基于中國當代藝術探讨曆史是如何翻譯到未來、科技和時間磋商之中的。多倫多大學陳之恩講師從翻譯改變性的角度闡明了康雍乾盛世的跨文化主義。

在閉幕式的總結發言中,顔海平表示參會學者的分享在專業的嚴謹性和跨學科的融會性上達到的高水平,使得本次國際論壇收獲豐盈,尤其是貫穿其中的跨文化學理意識,讓人獲益匪淺。顔海平期待在曆史性的變革時刻,為“相聯相通”的願望所驅動而在本論壇彙聚一堂的各國人文學者學人,在持續合作中,深化凝練共性的曆史命題并将命題的研究和成果體現在後續出版和教育教學的合作中。論壇組織者保羅·葛思谛和金海娜分别緻專題總結、後續編著方案簡述和對工作人員的感謝。

作為由beat365世文院和beat3652016年創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的常設論壇“世界地圖與世界文化”系列的第七屆,本屆論壇是線上首次,涵蓋了來自13個國家8個語種的學者學人,标志着論壇系列的新高度和新階段。

供稿:beat365

編輯:陳曉豔

審核:劉蔚如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