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下午,beat365beat365名師講壇首場在文南樓204會議室舉行,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金莉教授作了題為“囚擄叙事與美國種族話語建構”的精彩講座。首場講壇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beat365黨總支副書記趙蓉代表beat365熱烈歡迎金莉教授做首場演講,beat365近50位師生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


金莉教授進行演講
金莉教授的講座深入剖析了囚擄叙事作為北美早期本土文學形式的曆史淵源和重要影響,為與會師生帶來了精彩而豐富的學術思考。金莉教授首先指出,囚擄叙事是一種講述白人殖民者被印第安人俘虜、曆經磨難、最終得到救贖并回歸家園的文學形式。它緣于定居在北美大陸的清教徒。清教徒以上帝選民的身份重申和再現了他們對于這個新世界的意義和權威。對于白人殖民者來說,是上帝的旨意使清教徒殖民者戰勝土著人,并将他們驅逐及消滅在北美土地上的,也是上帝的恩惠使白人被俘者在經受考驗後重返白人社會。


會議現場
金莉教授系統概述了囚擄叙事的四個發展階段,強調了各階段的題材特點和寫作動機。她着重強調囚擄叙事對白人定居者民族身份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美國曆史遺産和邊疆神話中的重要地位。早期的白人文學以囚擄叙事為基調,強化了清教徒思想,并塑造了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的二元對立。這些叙事反映了早期美國的社會和文化動态,對意識形态的建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金莉教授詳細介紹了囚擄叙事的開創者瑪麗·羅蘭森(Mary Rowlandson)1682年出版的作品《關于瑪麗·羅蘭森夫人被俘以及被釋的叙事》(The Sovereignty and Goodness of God: 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Captivity and Restoration of Mrs. Mary Rowlandson)。瑪麗·羅蘭森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她在被印第安人俘虜後與他們共同生活了十一周,然後被贖回家。她的叙事探讨了其在生存與信仰方面的抉擇和妥協,并以上帝的恩典為主題突出其清教徒信仰,将被俘虜的經曆與上帝的考驗聯系在一起。金莉教授指出,囚擄叙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曆史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早期移民清教徒信仰背景下,這些叙事被視為上帝的考驗和民族身份的構建工具。
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囚擄叙事演變為某種宣傳工具。在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社區中,法國通常被視為天主教國家,而新英格蘭清教徒往往對天主教和法國抱有懷疑甚至敵意。這種情感在一些囚擄叙事中得到表現,尤其是在描述白人殖民者與印第安人和法國的沖突時。傳統叙事中濃厚的宗教色彩除了渲染對印第安人的仇恨之外,也成為了反對法國人和天主教的有效手段。這一時期高度煽情的叙事不僅通過聳人聽聞的細節描寫為白人向印第安部落發起戰争造勢,也煽動了殖民者的反法和反天主教情緒,代表作品包括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被救贖的囚徒》(The Redeemed Captive)。
18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的美國革命時期,當時殖民地的政治氣候使囚擄叙事再次頻繁出現于人們的視線之中。這時的北美白人社會已經變得更加世俗化,自由而不是救贖成為白人殖民者的追求。随着北美殖民者與英國人的沖突愈演愈烈,囚擄叙事成為切實有效的政治工具。叙事在美國革命時期的再次流行,表達了殖民地人民把自己視為受英國暴君奴役的人民的觀點,喻指了腐敗堕落的英國人對于殖民地道德的威脅,同時也将英國人與其印第安同盟妖魔化。這一階段的囚擄叙事将鎮壓北美殖民者獨立運動的英國人納入反印第安人的宣傳,将他們都歸為“野蠻敵人”的陣營,服務于北美大陸白人定居者從英屬殖民者到美國人的身份轉變。
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囚擄叙事基本都是虛構作品,在1813年至1973年大約有40多部囚擄叙事問世。這些作品吸納了囚擄叙事的某些情節,盡管看上去與囚擄叙事相像,但都是仿照驚悚小說的模式寫成。大衆對于在異教徒中生活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極大好奇心促進了以虛構文學的方式撰寫的囚擄叙事的産生,成為當時通俗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莉教授也指出,女性和男性對荒野和家園有不一樣的看法。男性側重荒野中的遷徙和拓張,而女性則更強調自己的家園。女性在囚擄叙事的撰寫中發揮重要作用,她們的聲音和經曆成為記錄北美大陸曆史的一部分,也蘊藏着對其經曆被挪用的無聲的抵抗。

會議現場
講座結束後,與會師生共同探讨了印第安囚擄叙事中的經典例子和多重視角,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聽衆踴躍提問,就美國清教傳統、邊疆文學和文化異同等問題與金莉教授展開了熱烈的讨論。主持人曹莉教授感謝金莉教授的精彩演講,并鼓勵同學們拓寬跨文化視野,深入理解文學背後的社會曆史内涵。

與會人員合影
這場講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囚擄叙事的理解,還啟發了對文學和曆史的深刻思考,為學術界探讨種族話語建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期講壇圓滿結束。
供稿|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歐美文學與批評理論學科群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