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第24-26期在文南樓116會議室成功舉行。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彭青龍、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袁筱一教授應邀圍繞數字時代外文學科發展、學術前沿、比較文學深化的思路等議題發表演講。本次論壇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教授曹莉主持,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常務副院長、beat365教授姜景奎擔任與談人。論壇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來自全國各高校和學術團體200多名師生聆聽演講并參與讨論。

論壇現場

曹莉教授主持論壇
論壇以彭青龍教授題為“數字時代外語學科前沿與學術發表”的演講拉開序幕。彭青龍從外語學科的挑戰與機遇、科技革命與數字賦能、外語學科學術前沿、項目設計與申報,以及學術寫作與發表五個方面,闡述了數字時代外語學科發展的議題。彭青龍首先指出,我們目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時代“赤字”,如:治理赤字、理解赤字、學術赤字,高等教育質量未能完全滿足個人、社會及國家的需求。外語教育也面臨着人才培養創新能力不足、文化傳承與創新離母體文化遠、國際傳播偏弱等衆多挑戰。彭青龍認為,目前外語學科因時代需求和國際化而享有優勢,外語人應擁有外語自信,積極擁抱國際和國内的機遇和挑戰。随後,彭青龍分享了科技進步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變化及挑戰,并簡要介紹了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翻譯學、國别與區域研究的學術前沿。他以詳細案例分享了科學技術對文學創作及文學理論與批評實踐的影響,以量子理論切入,通過與牛頓思維的對比,提出量子思維對自然科學及文學研究的影響。演講的最後,彭青龍從項目設計、學術發表存在的問題、論證方法等角度提出了關于學術研究的建議。

彭青龍教授演講
袁筱一教授發表了題為“曆史主體與‘智能’主體的差異:一個關于文學翻譯主體的研究構想”的主題發言。她首先介紹了數字人文發展的背景,提出數字人文在數據集建設、數字工具在人文研究中的運用、人文學者的反思(“成見性反對”)三個層面上分布不均。袁筱一接着分享了她目前正在構思的一項研究,提出數字人文應該解決的問題包括人工智能的創造(智能主體)與人的創造(曆史主體、經驗主體)的區别;人工智能是否改變又在何種程度上改變了“人的智能”;人工智能發展倫理的界限及界限的基礎。在文學翻譯領域内,将大語言模型生成的文本翻譯與人作為譯者完成的譯本進行對比,生成差異性分析。袁筱一指出,目前為止大語言模型的計算限制以及對文本完整性的認識尚待解決和發展。

袁筱一教授演講
查明建教授發表了題為“互文性與世界性因素:比較文學深化的思路與學術追求”的演講。查明建從“對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範式的反思”、“比較文學研究對象的性質:互文關系”、“影響研究、平行研究都是互文關系研究”、“互文關系研究與比較文學目标”、“‘世界性因素’作為個案研究目标的學術意義”五個方面,探讨了世界文學和共同詩學的無限可能性。他指出“世界性因素”不一定指向文學規律,而指向某個具有普遍性的文學現象和問題,由問題而聯系起更多相關的文學現象,将問題推向深入。查明建通過詳細的研究案例,闡釋了如何在世界文學系統中考察本土化的世界性因素以及如何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平行分析。演講最後,查明建總結道,比較文學的目标是“探尋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或共同詩學”,比較文學研究對象間不同層次、不同層面、不同内涵的“關系”,都可納入互文性的視野。從互文關系中發掘提煉出富有詩學/文學理論價值的問題,以此進一步觀照更多類似的文學現象,将衆多個案的“世界性因素”研究結論彙集、加以提煉,可作為建構“共同詩學”的學術資源,從而接近比較文學的總體目标。

查明建教授演講
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論壇進入與談環節。與談人姜景奎教授表示深受本次論壇啟發,他認為,在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的時代,外語學科應更加自信,外語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一種對知識的追求和信仰,通過外國語言,我們能夠感知世界的多元性,豐富我們的認知和視野,因此外語學科應該擴展而非遺棄。姜景奎對彭教授有關理論和學術寫作的建議很有共鳴,認為學術發表重要的是要弄清邏輯關系,邏輯對了,理論就有了,文章就成立了。有關智能主體與人的翻譯的議題,姜景奎認為翻譯是個性化的創造性的工作,人的主體性至關重要。有關比較文學,姜景奎認為查教授提出的以問題為導向發掘共性是很有啟發性且值得追求的方法,他還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對于不同文化個性和多元性的關注。

姜景奎教授與談
在提問環節,演講人和聽衆就“曆史主體”和“智能主體”的建構性及其差異性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對應智能主體,曆史主體的“曆史”一詞是想表達人具有經驗性,通過算法來實現的智能主體的翻譯未必會有文學作品特有的陌生感,因此,應用翻譯與文學翻譯的區别以及對智能主體的差異性運用值得關注。在熱烈的掌聲和意猶未盡的對話中,本次論壇圓滿落幕。

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文|道日娜
圖|沙克爾江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