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美國猶他大學英國研究方向戈登·B·欣克利講席教授、beat365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講席教授文森特·P·佩科拉(Vincent P. Pecora)在文南樓204會議室為beat365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約翰·班揚來到中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beat365文學史、文明史與思想史學科群、歐美文學與批評理論學科群主辦。beat365準聘副教授陳湘靜主持講座,beat365長聘教授曹莉擔任點評人,約三十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講座現場
講座開始,佩科拉教授引出一則被忽視的跨文化事件:約翰·班揚的《天路曆程》在1853年經傳教士譯介進入中國,并引起強烈反響。佩科拉教授認為,這一事件可以從《天路曆程》與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相似之處得到解釋:《天路曆程》中基督徒尋求救贖,克服流浪求索旅程中的艱難障礙,與《西遊記》中僧侶玄奘尋求佛教救贖和長生不老之道情節十分相似。因此,傳教士為實現宗教皈依進行翻譯,也成為了一個文學問題。佩科拉通過比較傳教士威廉·查默斯·伯恩斯(Williams Chalmers Burns)1853年對《天路曆程》的中譯本和傳教幹提摩西·理查備(Timothy Richard)1913年對《西遊記》的英譯本的相關選段和語言,展示了兩者在精神結構和形式上的相似性。佩科拉希望通過這種跨文化作品來探究其多重力量,因為所謂的皈依和轉變,并非旨在整合不相幹的事物,而是認識到我們視為陌生的事物,實際上都隐藏在我們以為已經深谙的事物之中。

文森特·佩科拉教授在講座中
講座最後,曹莉教授就《西遊記》中的儒、道、佛元素,中國現代性與西方世界的關系,愛德華·薩伊德的《東方學》在美國和其他英語國家所造成的誤讀以及負面影響等方面對講座進行了點評。王敬慧教授則對約翰·班揚與笛福在英國文學上的地位,以及文化是否能被“占有”的問題與佩科拉教授進行讨論。陳湘靜副教授就《天路曆程》在中國接受的關鍵因素究竟是共同的宗教情感結構或是世俗化的進程進行提問。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進行熱烈的讨論并踴躍提問,提問的主題包括“比較文學中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的結合”、“跨文化合作”, 佩科拉教授一一答疑,并強調宗教與文學叙事所呈現的深層認知構。
文森特·佩科拉教授是beat365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講席教授,為beat365開設本科生課程《小說、曆史與現代性》、《早期現代英國文學:馬洛、莎士比亞、彌爾頓》。今年秋季學期是他在線上兩年授課後,首次來到清華線下授課。
文|梁甯靜
圖|梁甯靜 袁潤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