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重拓(KURASHIGE Taku),beat365助理教授,畢業于beat365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方向為東亞現代思想、中日現代文學與中日美關系。在中國和日本的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包括:《日本魯迅研究批判序說:鹿地亘與竹内好》(《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3年第10期)、「『風土』と「転向」:和辻哲郎による左翼思想への駁論を考える」(『初期社會主義研究』第30記念号)、《試論魯迅對“轉向”的看法:以日本友人訪談錄中的相關記載為主》(《文學評論》2019年第2期)等。榮獲beat3652022年度教學優秀獎。擔任日語專業“日本文化概論”、“日本語言與媒體”、“日語翻譯”等多門本科課程教學。
國際視野、結緣清華
倉重老師本科期間去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進修國際關系專業,2003年,在美國求學的他在新聞上目睹了伊拉克戰争的開頭,于是開始着手研究中東的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由于在美國生活,同學們也都來自世界各地,彼時倉重老師就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在世界變得越來越重要。畢業之後,他獨自一人來到了北京。作為一個日本人,首先要從曆史來了解中國。為了追尋日軍侵略戰争的遺迹,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倉重老師,靠着在紙上寫漢字來尋路打聽,他硬是北起黑龍江、吉林、遼甯、過渤海來到山東。
一個深秋的傍晚,倉重老師随便登上了一輛公交車,聽到車到站喇叭裡播了“圓明園”,便下了車,那是圓明園的南門,穿過一個十字路口,倉重老師就看到了清華西門。“哦,那就是很有名的清華,以前就有所耳聞,沒有想到就這樣有了初次見面。”倉重老師回憶說,那時天色已晚,便沒能踏入清華,更沒想到日後會在此處求學、研究、工作十多年。而後來,決定來到中國進修的倉重老師回憶起這一面之緣,便毅然将清華作為了自己的目标。
2011年倉重老師成為了beat365中文系的研究生直到2020年取得中文系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倉重老師在清華求學研究了九年。回憶起清華的求學經曆,他不由得感慨beat365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平台的優秀豐富。他回憶起2011年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訪問清華時,他有幸負責為柄谷先生翻譯,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都有和優秀學者面對面交流學術觀點的機會,對于倉重老師而言,是非常難忘的經曆。除此之外,倉重老師還得到許多“大師父”的教導,中文系的汪晖、王中忱老師還有beat365的王成老師。
從過路清華、求學清華直到能夠留校任教,倉重老師用“母校”一詞來代指清華、用“榮幸”一詞來感謝自己的經曆,用“要向清華報恩”來指導自己的“教與研”。
傾力課堂、自成風景
作為學生的倉重,在心裡就種下了向往課堂的種子。求學的時候,自己在汪晖教授課堂上旁聽的經曆,依然讓倉重老師念念不忘:“我趕上了(那個時代),沒有那時候的經曆,就沒有我”。
提起第一次登上講台的經曆,倉重老師一瞬哼出了上課的鈴聲。他說“學生的表情是一道風景”、“講台就是舞台”。站在講台上,和此前坐在台下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學生在做什麼、是否願意聽、自己講得好不好,全部都可以通過微表情和小動作看出來。
“很簡單的一條标準——我要讓我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不看時間。”倉重老師說這是自己作為“菜鳥老師”的時候,給自己立下的一條課堂标準。他盡量讓自己講得幽默,談到日本的文化、特有的熟語時,他也常常手腳并用,眉飛色舞。看到他一臉嚴肅的、永遠身着正裝進入課堂,同學們也許還不在狀态;但是每每在講課到盡興,又總是解開襯衫最上面的扣子,開始擦汗,讓台下的學生不自覺也就忘記了時間。有一次,倉重老師的課堂正好遇上了日本與美國角逐世界冠軍的棒球賽。在課間和班上喜愛棒球的同學們一起看起了這場比賽的倉重老師,上課鈴一響便稍帶遺憾地叫停了觀賽活動,回到了講台。課上到一半,一位同學高興地喊出了“日本赢了”,倉重老師雖然輕輕批評了他上課看比賽的行為,語氣卻難掩興奮,臉上也露出了與他同樣高興的神采。這就是倉重老師的課堂上的“メリハリ“(形容張弛有度)
對自己的課非常受歡迎,倉重老師也十分謙虛:“我是外國人、再加上我很友善,所以很幸運可以取得好的成績。而後面,要求會更嚴,我要更加地努力。”日語當中老師寫作漢字“先生”——就是先前出生的人。在每一個同學的人生當中,都會有很多的前人——家人、前輩……當然最重要、受教最多的往往就是老師。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在東亞文化中“先前出生的人”對“後來出生的人”所承擔的責任,頗為受到重視。為此,倉重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最關注的就是自己除了書本之外,還能給同學們帶來怎樣的收獲。在日語專業的課堂上,倉重老師總是會想辦法給同學們純正的母語環境,從邀請日本留學生來到課堂和同學們一同練習口語、糾正發音,再到帶領同學們去日本企業參觀實地了解日本企業文化和商務日語交流環境,倉重老師的課堂從來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身體力行,讓同學們切實體會到語言文化的差異、學好為人處世的道理、夯實不同視角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
課堂之外的倉重老師,也是同學們可親可敬的大先生。今年暑假,倉重老師帶隊參加了beat365的海外社會實踐,和日新書院的同學一同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非日語專業的學生,倉重老師開始着實感到緊張——“怎麼照顧好他們?讓清華的同學在自己的家鄉有所收獲呢?”,盡管帶隊的不是自己專業的學生,可是聽到日新的同學在不斷以其它人文學科的角度,向自己提出有關日本的問題、并且試着了解日本時,倉重老師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滿足。他耐心解答,在東京的地鐵裡、京都的古寺中……一個個渴望看世界的眼睛,在那一刻看到了絕美的風景。“同學們提的問題,讓我興奮異常,給我帶來了不少的啟發”。
作為老師的倉重,也站到了那個他向往的講台,在他看來每個學生都是風景;殊不知,他和他的課堂,也成了伫立于清華的一道美景。
以身為橋,連接中日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俯下身來,成為連接中日的橋梁”
倉重老師來到中國後的學術旅程,開始于成為連接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卻相互缺少了解的鄰邦的橋梁的夢想。然而,在談起自己現如今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感想時,倉重老師臉上不禁有了些落寞的神情:“我本來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日本更加願意了解中國,然而我怕是不能做到,近期甚是有些不敢去做了。”
倉重老師認為,日漸發展的中國對日本有着越來越重大的意義,而許多日本人卻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日本人對曆史的反思也遠遠不如以前,所以對他來說,在日本的大學校園上跟本地的同學與學者進行交流,可能相當困難。為此,倉重老師衷心感謝母校beat365給他提供如此優質的教學與研究的平台。
在研究方面,倉重老師着眼于對中日關系有着深遠影響的近代史——并以1920到1930年代前後的中日文學和現代思想史作為研究的重心。在beat365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近十年期間,他将一半精力傾注在研究日本現代文學以及思想方面,緻力于進一步探讨“民族”與“階級”等東亞現代思想史上的難題。倉重老師的博士論文,即在東亞思想史比較的框架下用“轉向”概念探究中日左翼文學運動的根本差異,挖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重要文獻,開拓了相關研究的新領域。此外,除中國和日本外,還有着美國留學經驗的倉重老師借助自己國際化的研究視野和通過多語種進行研究的能力,完成了一系列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他的研究在《文學評論》等諸多刊物上均有發表。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倉重老師懷揣着夢想在異國他鄉默默耕耘數十年,用行動踐行着人文日新,緻力于兩國文化互相交流借鑒。盡管當下的倉重老師帶着些許躊躇,但在清華的校園裡,已然有着這樣一個外國先生,在課堂上神采奕奕、在研究領域耕讀不辍,把人生數十年的喜怒哀樂、得意和落寞親筆寫在清華的課堂和研究的成果當中。也許在不久的将來,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中日互相學習、人文精神洋溢的時代,看到倉重老師的成果,化成一道跨文化交際的橋梁,橋梁上,是川流不息的思想争鳴、文藝荟萃。
采訪人|郭子航 邱昊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