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受beat365beat365邀請,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磊教授在文南樓204會議室作了題為“被附/縛與解附/縛——《波蘭人》中的兩個肖邦”的精彩講座。本場講座由beat365beat365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主持,beat365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方向的數位博士生、碩士生與本科生參加了講座。

講座現場
本場講座聚焦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後南非/澳洲時期的重要新作《波蘭人》(2023)。張磊教授一直緻力于外國文學與音樂這一前沿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他對庫切從《恥》到《波蘭人》等多部音樂小說的關注與思考更多是在這一框架之下展開。首先,這部小說的标題“波蘭人”便有着多重含義,既指的是小說主人公、波蘭鋼琴家維托爾德·沃爾齊凱威茲,又指的是十九世紀大名鼎鼎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弗裡德裡克·肖邦。無論是小說中的維托爾德還是現實中的肖邦,都對波蘭有着非常複雜的感情,對自己的波蘭身份也都保持着一種近乎于暧昧的态度。張磊教授以“成也肖邦、敗也肖邦:‘肖邦化’的利與弊問題”為中心,進一步闡釋了這兩位波蘭人之間的關系。随後,張磊教授分析了小說女主人公比阿特麗斯為維托爾德本人形象及其演奏賦予的種種近乎于陳詞濫調的肖邦式想象/臆想。以演奏肖邦知名的維托爾德似乎被肖邦的靈魂附/縛身,成為他的當代替身。最後,張磊教授指出,維托爾德從言說、演奏音樂,再到書寫具有高度音樂性的詩歌,始終在以動态與多樣的方式表達着自己既是、又不是肖邦的立場,努力為自己解縛/附。而比阿特麗斯最終頓悟到的,不僅僅是作為不情願替身的維托爾德的解附/縛,亦是自身的解附/縛。

張磊教授在講座中
在讨論環節,同學們提出了在文學與音樂的跨學科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與困惑。張磊教授耐心而細緻地分享了他做這一研究的心得,提醒同學們在研究過程中避免過分同質化的研究範式。既要學會延伸“音樂”一詞的外延,又要盡量結合“音樂性”(内容)與“音樂化”(形式)兩個同樣重要的維度。同時,他也提醒同學們,小說中的音樂作品與人物如何被挪用的現象也同樣值得關注。

與會人員合影
講座最後,本場講座的主持人、國内庫切研究專家王敬慧教授也參與了交流,對庫切的作者意圖與文本闡釋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給予了解答。王教授提醒同學們,要注意庫切作品中的半自傳特點,可以适當關注庫切筆下的主人公與作者本人之間的聯系。在熱烈的掌聲中,講座取得了圓滿成功。本場講座不僅為與會聽衆揭示了文學中的音樂對于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更為如火如荼的庫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啟示。
文|李敏
圖|李敏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