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beat365beat365李若姗:積微成著,笃行緻遠

時間:2024-01-23 13:56:26

近日,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春季)名單揭曉。根據《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評選辦法》(京教學〔2023〕2号)要求,經各有關高校、研究生培養單位評選、公示、推薦,北京市教委組織集中審核,确定了各高校推選的259人為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春季)。beat365共52人獲此殊榮,我系博士畢業生李若姗名列其中。

個人簡介:

李若姗,beat365beat3652023年博士畢業,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澳大利亞文學、英語文體學。在校期間,曾任beat365研究生會國際部副部長、beat365人文學院研會副主席。曾獲beat365首屆傑出助教獎、beat365優秀學生幹部、beat365“一二九之星”、beat365興正德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榮譽。

導師簡介:

王敬慧,beat365beat365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beat365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亞太學會澳大利亞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國學雙語研究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翻譯研究,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世界文學經典研究和澳大利亞研究。其主要學術專著及譯著包括《庫切評傳1——永遠的流散者》、《庫切評傳2——他與他的人》、《C.S.劉易斯傳》、《後現代主義與大衆文化》、《人性見證》、《福》、《庫切傳》、《耶稣之死》和《中國楹聯藝術》等,在中外期刊上發表英語、漢語及荷蘭語學術論文60多篇,曾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挪威、意大利和俄羅斯進行訪學和講學。作為文學評論者,她在多家報紙發表文章研讀經典作家與作品,并主持多個國際會議、講座以及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項目。

Q1,清華求學的歲月裡,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答:清華八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在此度過,難忘的記憶自然很多。記得初到校園的驚詫與雀躍,初拜導師的期待與忐忑,期末趕due時C樓刷夜的焦躁不安,讀博延畢、博論文思阻塞的郁悶寡歡。獨自漫步于荷塘邊,近春園靜坐沉思,騎車穿梭在宿舍、食堂、圖書館和系館之間。園内園外的人生本無異,酸甜苦辣鹹俱全。隻因學術一心系,園内的生活更純粹、更笃定、更簡單。

難忘的是每一次師門組會,大家輪流彙報,再由導師領着點評。正值思維最活躍、創造力和感知力最強盛的年紀,有幸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相聚一隅,憑着相近的學術熱情,真摯分享自己閱讀和思考的結晶,這種經曆彌足珍貴。去年師門開始主辦“大家談讀書會”,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的閱讀與交流平台。“大家”既可以指處于學術巅峰的大師級人物,也可以指平凡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所有人都有了一個言說文學的機會。師門内外的每位參與者分工明确,準備周全,不求回報,以匠人精神隻為把這一件事做好,令人感動。

難忘六年助教歲月,有幸與袁鶴翔教授還有新雅的同學齊聚一堂,從《英國文學的人文理解》汲取智慧與營養。袁鶴翔教授注重對文獻的細緻解讀,強調結合文本所在的社會曆史背景去做綜合分析。袁教授兼具傳統大師的古樸風範與現代學者的開明睿智,我能有機會近距離觀摩他的分析方法與授課風範,哪怕僅能獲得一點皮毛,都已令我受益匪淺。

難忘清華豐富多彩的生活,時常感念清華為我們搭建的優秀平台。得益于學校的項目和機會,我曾到瑞士日内瓦參加“可持續發展”相關實踐,還作為學術“愣頭青”去過香港大學的話語分析研讨會,這些經曆都極大地開闊了我的眼界和見識,增進了對世界的了解。讀博以來,無論是到昆山市人社局做暑期實踐,去日本青山大學學院宣講論文,還是與《文藝報》編輯一同采訪當時年近百歲的許淵沖先生,擔任校内學術活動的主持人、翻譯、策劃……行勝于言。通過實踐,發掘自己的另一面,認識到自己的潛在才能,為今後的職業選擇增添一些實際經驗。

還要感謝beat365耿娟、曾憲飛等各位老師的幫助。博士的培養方案環環相扣,畢業前後各項手續繁瑣,耿老師耐心細緻地提醒我們認真核查每一個細節,最終才能順利地過五關斬六将;曾老師總提前來會場幫我們調試設備,為每一次答辯保駕護航。

2023年9月,李若姗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

2023年2月,beat365傑出助教分享會現場

2019年6月,李若姗采訪許淵沖先生後合影

Q2,在清華期間,對你影響較大的老師有哪些?

答:感謝beat365的每一位老師,他/她們都在我學業的每個階段給了我各具價值的幫助。博導王敬慧教授自不必說,王老師對我們如同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永遠是和風細雨的,慈愛寬厚的。王老師倡導“愛的教育”,她本人也是最好的實踐者,她的教導溫柔而堅定,耐心地陪伴我們找到自己的選題和方向,迎來一步步的堅實成長。在導師的鼓勵和引導下,我學着怎樣從一個什麼都想嘗試的學生轉變為一個有明确研究志趣的獨立學者,慢慢在學術之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離校前夕,尤其懷念我的碩士生導師劉世生教授。八年前初到清華,對學業對人生常有諸多困惑,每每叩響劉老師辦公室的門,總能得到他最真摯的建議和最溫暖的寬慰,深感有導師的關懷和支持何其幸運。劉老師将我帶入文體學的世界,以或幽默或睿智的灼見和趣聞,使我們如沐春風。語言和修辭的藝術不單單是劉老師學術所長,更是他平日言談舉止的一種自然的體現。劉老師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讓每個接觸過他的人都難以忘懷。這樣一位從孔孟之鄉走出來的學者,畢生追求一種“儒者氣質”。他還成功地将這種氣質具象化了,成為學貫中西、謙遜儒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腳踏實地、為人師表的知識分子典範,成為指引我們前行的精神燈塔。(拙文一篇,以寄哀思。見2022年6月号《21世紀英語教育》“憶恩師劉世生教授二三事”)

Q3,清華最喜歡的圖書館是哪裡?

答:最常去的是文圖三樓C區,因為離我所需的書籍最近。文圖有這樣的功能,哪怕坐滿了人,但隻要占據一隅之地,一人一桌,就擁有了整個空間,沒有什麼可以打擾,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如果不是急着寫文章,還喜歡到李文正館和老館,享受純粹的讀書時光。美術學院圖書館令我印象深刻,隻是遺憾未曾常去。透明的玻璃,将一樓大廳同二樓懸空的空間打通,分割成幾個獨立的閱讀空間,實屬清華園裡難得的一方沉靜之地。

Q4,你畢業論文的主題是什麼?寫作過程中的難點是什麼,你怎麼克服的?

答:我的畢業論文從後殖民生态批評的視角,研究了布克獎得主、澳大利亞作家理查德·弗拉納根的作品。2018年我參加了北大主辦“澳大利亞文學周”,經導師引薦,我首次見到了作家本人。細讀其作品後,我被作品中纖細敏感的美學特質與背後深邃博大的内核力量所感動,與導師商量後,确定就以弗拉納根作為博論的研究對象。近年來,弗拉納根的創作出現了明顯的“生态轉向”,然而國内外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尚無關注弗拉納根後殖民生态書寫的專著問世。這篇論文希望能細察弗拉納根作品所展現的後殖民生态觀,進而全面闡釋弗拉納根作品的生态價值與現實關照。具體來說,他的後殖民生态書寫不僅回應了澳大利亞在曆史和生态層面的遺留問題,例如對島嶼和海洋的攫取、對原住民的壓迫和歧視、對物種生态的破壞等,而且為全球面臨的新危機提供了一劑彰顯環境正義、可持續發展和多元共生的“澳式”生态良方。

選題是博論前期最困難的,也确實花費不少時間。确實,好的題目就是成功的一半。2018-2020年,經曆長達兩年多的準備期,一直在打磨思路和文獻綜述,随後是漫長的文本細讀和分析環節,最後根據老師們的意見和反饋,逐漸構思出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博論進展到60%時,似乎到了一個新的瓶頸,文思枯竭,懶于分析,寫作幾近停滞。眼見不能就此“坐以待斃”,我選擇克服精神内耗,轉而完成一些簡單的、細碎的、不需耗費太多精力、且需要花一點點時間去完成的事,比如修改簡曆,比如求職網申系統的填報,比如水彩紙上塗塗畫畫,隻為讓自己保持一個忙碌的工作狀态,直至有足夠的慣性和信心去重新投入論文寫作。

Q5,在清華最喜歡的運動有哪些?

答:碩士時常與學院同學約打羽毛球,還記得早上7:55就要預備搶場,同全校虎視眈眈的同學進行手速與運氣的大對決。球友們一同運動,分享香鍋,校園漫步,十分惬意。讀博以後打球就少了,今後應當繼續保持,畢竟健壯的體魄才是為學為事的根本。清華有一句話很受用,“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堅持鍛煉,勞逸結合,才能行穩緻遠。

Q6,請為beat365的學弟學妹寫一段寄語

答:學會與自己和解,自洽即自由。一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相信人生天地寬。好事多磨,平常心處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不問結果,相信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力量。對讀博的學弟學妹:既要預先做好四年的規劃,強力執行;又要不懼怕延畢,相信險境總會逢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延畢并不可怕,利用多出的一兩年強化自身實力,争取每季度都為簡曆增加一條内容,博士之路或許會更厚重、更難忘。

2023年12月,赴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結課合影

采訪|孔豔坤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