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應beat365語言習得實驗室邀請,芝加哥大學語言學系向明教授帶來了一場精彩報告,報告題目為“Reducing Uncertainty in Contact-induced Linguistic Change”。此次講座由楊小璐教授主持,來自校内外的30多名師生參加了本場講座。

向明進行講座
當年輕一代語言使用者沒有完全複制年長一代的語言使用方式時,語言會發生演變。統計學習相關研究發現,兒童傾向于将輸入中的變異規則化。從信息論來看,這是一個降低輸入中不确定性(reduction of uncertainty)的過程。對于這一問題,以往研究主要采用人造語言學習任務,向明教授通過考察過去60年間粵語語序的變遷,探索了在自然語言演變中的相關現象。
研究人群主要涉及兩組分别來自廣州和香港的18至79歲高水平粵方言使用者,兩地粵方言都處于與漢語普通話的語言接觸之中,但兩地被試對語言的經曆和态度均不相同。産出實驗表明,粵方言使用者使用雙及物結構、“zoeng”相關結構時的語序選擇在代際之間存在變化,而這種變化并非是仿照普通話語序的簡單同化。北京普通話使用者控制組并未出現類似代際差異,說明降低不确定性和降低語言變異僅發生于雙語或多語環境中。後續一系列産出與啟動實驗說明,降低不确定性發生在雙語産出而非雙語感知過程中。事實上,在特定情況下,粵方言使用者傾向于增加而非減少語言變異。基于以上發現,向明教授提出應當區分針對感知/聽話人和針對産出/發話人的兩種不确定性,如此一來,增加語言變異有時反而降低了不确定性。
在讨論環節,聽衆與向明教授就信息理論模型、語言接觸、實驗設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文|吳宇侖
圖|林雨萌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