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日本立教大學名譽教授小峯和明教授莅臨beat365beat365,在文南樓204會議室以及線上會議中為師生們帶來題為《成尋的求法和巡禮——讀<參天台五台山記>》的學術講座。小峯和明教授為日本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比較文學、異文化交流文學史、繪畫物語論、環境文學。

小峯和明教授講座現場
講座中,小峯和明教授首先介紹了日本平安時期天台宗僧人成尋的生平,他于1072年以62歲高齡渡海來到北宋,到天台山、五台山等地巡禮智者大師的聖迹和諸多寺院。他谒見了宋神宗,被賜法号善惠大師,之後在天台山、五台山修行,最終圓寂于汴京開寶寺,葬于天台山國清寺,留有《參天台五台山記》8卷等作品。随後小峯教授介紹了《參天台五台山記》這部作品,它是成尋在1072年3月15日到1073年6月12日的日記,其中詳細記錄了成尋在宋的修行,在天台山、五台山等地的巡禮,借入佛教經典,參與祈雨的儀禮,和其他僧人們的交流,生活習慣的見聞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是了解11世紀後半東亞文化動向的貴重資料,在異文化交流文學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峯和明教授為線上師生開展講座
然後,小峯教授帶領現場及線上師生重新回顧了成尋的行程,從明州出發到天台山和開封的一路經曆。在成尋筆下的宋朝與日本頗多相似,杭州的大橋、一路的飲食、道士的衣服、看到的城門等等。到達開封,成尋向皇帝獻上奝然日記四卷、圓覺大師巡禮記三卷,借得大日經義釋二十卷、法華論記十卷等經典,跟着小峯教授的介紹,仿佛間似能看見近千年前北宋的風土人情。
之後,小峯教授介紹了作為東亞宗教中心的五台山,并詳細分析了五台山作為聖地所具備的種種條件,如五台山的五色雲、文殊像、天竺僧人以香山命名、文殊和維摩對談之處、金剛窟等等。随後小峯教授介紹了成尋在五台山的巡禮,他目睹了西台頂的五色祥雲,和天竺僧人相遇,并再次回到開封參與祈雨、譯經。小峯教授認為《參天台五台山記》不僅僅是曆史史料,也是傑出的旅行記、日記、聖地巡禮的文學,作為異文化交流的象征,在東亞文學圈中應該重新認識它的地位。在歐美由于埃德溫·O·賴肖爾的研究《參天台五台山記》也為人所知,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在中國對《參天台五台山記》的研究還停留在原文,對注釋的研究還不夠充分,将來在東亞範圍内對《參天台五台山記》進行共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最後,參加講座的老師與同學們就如何展開對成尋的研究、向年輕世代介紹文本中包含的佛教内容、從語言學角度解讀文本産生的疑問等問題向小峯教授提問,小峯教授基于自己的教學研究實踐和個人體會認真解答了聽衆問題,現場及線上師生表示受益匪淺。
文|鄭潤豐
圖|高陽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