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由beat365beat365和歐美文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在beat365文南樓204會議室正式開講,台灣東吳大學文學藝術與科學講席教授、beat365新雅書院客座教授袁鶴翔教授以“Epic: Homeric and Miltonic, a Teaching Experience”為題進行首場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來自國内外約7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雷擔任點評人。beat365黨總支副書記趙蓉緻開幕辭,她衷心祝賀本系列講座順利開幕,并強調了在當前科學技術挑戰的背景下,堅持經典研究作為文學研究根基的重要性。

袁鶴翔教授講座
袁教授詳細介紹了荷馬和彌爾頓等人的史詩地位,探讨了史詩在口頭傳統與書面形式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他結合個人教學經曆分享了他對經典作品的深刻理解。他指出,英國文學的學習往往從史詩《貝奧武夫》開始,因為它是英語文學的源頭。在《貝奧武夫》的開篇,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口頭傳統的起源。詩篇以“Hwæt”開頭,意在引起聽衆的注意,暗含了聽覺的重要性。袁老師指出,以《荷馬史詩》、《貝奧武夫》為代表的口頭史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廣泛性(embracive force),經典作品如《伊利亞特》将神和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對應關系;第二點是輻射性(radius effect),例如《伊利亞特》的宏大設計從一個簡單的開始——阿基裡斯的憤怒——出發,逐步擴展到一系列情節;第三點是崇高性 (sublime language),史詩需要使用崇高的語言風格來傳達其主題的莊嚴與宏大。第四點是融合性 (choric presentation),史詩作品不僅僅關注于某個事件、某個個體或某種表現手法,而是通過多種表現方式的組合,展現其廣闊和複雜的内容。

《伊利亞特》場景
袁教授認為,《貝奧武夫》和《失樂園》分别是口頭史詩和書面史詩的典範之作。《貝奧武夫》不僅包含早期血緣關系生發的政治結構,也涉及到許多基督教起源的内容,這種融合奠定了歐洲君主制的傳統,從而揭示了中世紀社會的早期結構和演變軌迹。而在教學過程中,彌爾頓的《失樂園》是學習史詩的更佳起點。如果直接從古代史詩(如荷馬時代)開始教學,學生們需要跨越巨大的時間鴻溝,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而彌爾頓的《失樂園》作為書面史詩的代表,不僅繼承吸納了古典史詩的宏偉主題、崇高風格和宗教色彩等一系列文學傳統,還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語境,強調自由意志、選擇、天意和欲望等主題,凸顯文藝複興時期的時代精神。史詩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文化和曆史的載體。彌爾頓的《失樂園》在英國文學史詩創作的傳統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且更貼近現代學生的時代背景,是引導學生進入史詩學習的最佳選擇。

《失樂園》場景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陳雷老師在點評時指出,達爾文對《失樂園》非常感興趣,這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失樂園》的主題,達爾文的進化論關注的是物種起源,彌爾頓關注的則是萬事萬物,包括宇宙、人、罪惡以及社會等的起源,兩者間的關聯值得我們思考。關于《貝奧武甫》,陳雷指出這部作品中雖然穿插着許多與主線情節貌似不相幹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多與主線情節構成主題上的呼應,值得在閱讀時加以注意。另外,他還指出荷馬史詩與維吉爾史詩之間的一個區别,後者非常注重為主人公做道德辯護,而前者則似乎缺乏這個興趣,深受維吉爾史詩影響的彌爾頓也繼承了這一特點,他在作品開篇就宣稱,其目的是要為上帝對待人的方式做辯護。

陳雷研究員點評
最後,陳雷還指出中西方文學在起源上的一個重要區别,西方很多語言的文學都始于史詩,而中國則缺少史詩傳統,這可能與中國文字很早就與口語分途有關。之後,來自線上線下的多位同學就維吉爾的史詩對神聖世界和人類世界關系的處理、史詩中的俚語是否構成閱讀障礙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曹莉教授主持
主持人曹莉教授衷心感謝袁鶴翔教授和陳雷教授為“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貢獻了精彩的開端。她表示本系列講座将邀請全國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英美文學專家共同參與,以期啟發和示範外文學科的文學教師和本碩博學生如何在當下的大學講堂上講授和學習文學經典,引導廣大學術同行和青年學子在後工業化數碼技術和人工智能時代堅定學術理想,堅持學科守正,創新文學教學,對文學經典及其永不過時的價值與意義産生新的認識和更為深刻、更有創意、更有想象力的理解。

講座現場

與會人員合影
供稿|李佳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