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陳榕:“仿佛那字母不是紅布做的,而是燒紅的鐵“——解讀《紅字》中的觸覺意象

時間:2024-10-03 09:44:27

9月19日下午,由beat365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講在beat365人文樓102會議室開講,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高研院特聘研究員陳榕以“‘仿佛那字母不是紅布做的,而是燒紅的鐵’——解讀《紅字》中的觸覺意象”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4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代顯梅擔任與談人。

現場

陳榕教授在講座中分享了自己從觸覺意象出發,對霍桑的經典作品《紅字》進行的解讀。她指出,《紅字》是一部視覺意象突出的小說。以第一節和第二節為例,小說的開篇畫面感極強:打開監獄門,女主人公海斯特走出來,胸前繡着紅字“A”,抱着襁褓裡的女兒,因通奸罪而走上刑台示衆。然而,細讀文本,霍桑在描寫海斯特的示衆場景時,與視覺相關的意象經常是和觸覺意象纏繞在一起的,由“看”引發的恥感變成了深切的如同鞭打、針刺、踩踏的“痛”感。霍桑将兩者結合,展示了清教時期的懲罰機制如何對叛逆性的主體進行規訓。小說中,丁梅斯代爾即便不必受示衆之罰,也在将公衆的審判目光内化。罪與恥的壓力對他來說是切實的施于肉身的黥刑——“A”字永久烙印在他胸口的肌膚之上。陳榕老師推薦對加拿大學者康斯坦絲·克拉森的《最深切的感覺:觸覺文化史》(The Deepest Sense:A Cultural History of Touch)和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的《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進行延伸閱讀,前者有助于從感官研究的角度全面理解觸覺的重要性,後者有助于理解視覺機制與觸覺機制的聯動如何為社會權力和秩序服務。

陳榕教授講座

陳榕老師指出,《紅字》中,懲罰機制在征調觸覺與痛感,塑造馴順的主體;值得注意的是,反抗的能動性也孕育在主人公的觸覺經驗中。當海斯特佩戴紅字”A”,她成為清教社群中的道德不潔之人,被孤立,是“不可接觸”(untouchable)之人。但這種社會邊緣感成就了她對秩序的懷疑,塑造了她獨立的思想。但霍桑未将她塑造成與社會徹底脫序的離經叛道者:海斯特有靈巧的雙手,善于刺繡,她用穿針引線的技藝,将自己縫合進了清教社會。她在社群中以作針線活為生,獲得了經濟獨立;同時,她借助着靈巧的雙手,繡出精美的圖案,實現了藝術家的自我表達。事實上,《紅字》中的海斯特和小說家霍桑之間有共同性:海斯特用針在布上繡出圖案和霍桑落筆于紙的寫作都關涉觸覺動作牽引的創作行為。霍桑用“塗鴉女人”稱呼同時代的女作家們,批評她們潦草書寫,這一稱呼隐含性别歧視的成分;但霍桑也自比一針一線都精心琢磨的女性主人公海斯特,小說中的性别态度其實具有複雜性。

陳榕老師進一步指出,《紅字》中,隐喻寫作的不僅有“刺繡”這一精緻的觸覺意象,還有“烙印”這一更具有暴力性的觸覺意象。霍桑在《紅字》開篇的著名的“海關”(The Custom-House) 一節中,寫到了将紅字拿到胸口的叙事者的具身感受——“仿佛那字母不是紅布做的,而是燒紅的鐵”。這句話是解讀小說的鑰匙:叙事者由紅字的痛感觸發,寫出了海斯特的故事;這句話也是理解霍桑創作動因的線索:霍桑的曾曾祖父在清教時期曾經是薩勒姆逐巫審判的法官,這成了烙印在霍桑記憶中的家族原罪。霍桑通過寫作,将對家族曆史之罪的反思,對美國清教時期的曆史的審視,以及對何為真正意義的美國文學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凝結成《紅字》這部觸及靈魂的作品,使其烙印在了美國的曆史記憶與文學傳承之中。

代顯梅教授在點評時指出,陳榕教授的講座展現了霍桑小說中的視覺意象和觸覺意象的豐富性。這也提示我們,對霍桑小說聽覺意象進行思考也是值得探索的話題,活躍的感官意象恰巧說明作家豐富的感知力和人物豐富的生命體驗。代老師特别提到《紅字》中“海關”對于理解該小說内容的諸多啟示。她說,霍桑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大師,語言具有含混性的特點,他大量運用象征和意象,探讨文明與野蠻、個人與社會、生與死、愛與恨、想象與現實、榮耀與羞恥等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此形成動态複雜的本文世界。因此,理解霍桑,不能固守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思維模式,而要注意到霍桑的辯證思維。代老師引用“海關”一節中的“往昔并非消失”和“一切事情皆有好的一面”這兩句,說明霍桑辯證性的曆史意識和世界觀。代老師總結道,陳老師對《紅字》的觸覺與視覺讀解,真正從作品的細節處抓住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和人文精髓,引導我們對霍桑作為經典作家的作品質地有了更細緻的認識。

陳教授在回應中說道,她在研究中,關注文學文本與日常生活經驗的聯系與互動,非常欣賞霍桑在小說中對感官意象的精妙運用,它賦予作品豐富的社會文化意涵和細膩的藝術筆觸。随後,來自線上線下的多位同學就霍桑在隐世生活中的精神危機和孤獨、霍桑對原罪的反思與希望建構美國自己的曆史之間的聯系等問題進行提問和讨論,陳教授和代教授一一給出了耐心細緻的解答。

主持人曹莉表示,陳榕教授對《紅字》的思辨性解讀層次豐富,文本細讀和理論借鑒結合得天衣無縫, 演講人和與談人對經典作品的人文價值和思想養分的深入探讨,生動具體地诠釋了“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的根本宗旨,由此引發的關于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罪與罰、善與惡的思考和讨論, 無不指向文學藝術的價值與意義,指向關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

文|王嘉

欣圖|李敏 陳榕

編輯 | 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