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由beat365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順利舉行。beat365beat365副教授陳湘靜以“《了不起的蓋茨比》:重寫美國創世神話”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25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平萍教授擔任與談人。
講座圍繞文學批評方法、小說中的象征與隐喻、美國夢、現代性、地域文化想象等議題,展開了豐富的介紹和分析。陳湘靜首先梳理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學批評史,并舉例詳細說明形式主義批評、社會曆史批評和傳記批評方法如何應用于這部小說。

陳湘靜講座
接着,陳老師對小說中的帶有神話意味的意象進行了深入解讀,揭示這些意象蘊含的宗教性意味,闡釋它們的現代性批判的内涵。例如,菲茨傑拉爾德以農場、花園、麥子等意象來描寫“灰燼之谷”(Valley of ashes),書寫了自然的腐朽和頹敗,這是對浪漫主義文學中自然意象的反寫;“土灰色的人”(ash-grey men)這一形象是對宗教的反寫,上帝創造出來的不是人,而是像灰燼一般堆積出來的存在;廣告牌上T. J. 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是對上帝的隐喻,冰冷地俯瞰毫無生機的世界;同時,小說對湯姆“稻草般的頭發”的形容,呼應了T.S. 艾略特的詩歌《空心人》(The Hollow Man),描述了戰後文明傾頹之下的人的無意義的空心狀态。陳老師認為,以上這些描寫以及小說中由盛夏轉為秋天的季節轉換以及高頻出現的鬼魂和死亡的意象,都呼應了現代主義文學中自然的枯萎、死亡和凋零。

埃克爾堡大夫的“上帝之眼”
對蓋茨比的人物塑造也充滿宗教的隐喻。陳湘靜指出,聖杯、天梯、上帝之子等意象和典故的運用,都暗示着蓋茨比個人奮鬥中蘊含的宗教内涵,這體現了在一個宗教已然消失的世界中尋找替代性的精神寄托和意義的嘗試。蓋茨比身上凝聚的是美國的創世者(the American Adam)的形象,是一個擺脫了一切祖先、家庭、血統的束縛、具備獨立精神和遠大雄心、自力更生的孤獨個體,這種全新的個性和冒險精神與美國西進運動中邊疆開拓者的形象緊密相關。

“灰燼之谷”的廢墟意象
演講的最後一部分探讨了小說呈現的美國夢的根基及其悖論。陳老師提到,美國夢建立在托馬斯·傑斐遜對農業社會的想象上,即每個人通過在土地上勤勉勞作而獲得回報、積累财富,并且在溫和民主平等的政府下實現民主共治的理想。它在曆史上體現為西進運動的拓荒者精神。但是當蓋茨比将這種西部拓荒精神和重農主義理想帶到美國東部的大都市中,卻導緻了個人奮鬥的最終失敗,這是對西部神話和美國夢的反轉。小說中西部和東部的對比,也體現出具有穩定家族傳承和社會關系歸屬的前現代農業社會與以金融業著稱、汽車橫行、充斥着各種移民的動蕩漂泊的東部大都市的對比。美國夢的悖論在于它既強調個人的奮鬥活力(如蓋茨比這類的下等人和移民注入的活力),同時又強調穩定的道德核心和社會歸屬。因此,作為含有内在悖論的理想,美國夢在工業化時代或資本主義現代性中是無法真正實現的。19世紀末以來西部邊疆的封閉,意味着不再有足夠的自然空間供個人開拓墾殖實現美國夢,個人隻能在封閉的階級社會和資本主義現代性中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自我(包括不道德的非法的手段),個人面臨的是道德失序的世界。因此美國夢最終以綠燈的形式在小說中呈現,暗示着蓋茨比的美國夢已經留在遙遠的過去。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綠燈
與談環節中,國防科技大學的石平萍教授就美國夢的議題進行了點評。石平萍認為,對于農耕時代的過去與城市化時代的發展,作為叙述者的尼克比蓋茨比更清醒地意識到這樣的美國夢在當時是不可能複活的。石老師還指出非常欣賞蓋茨比對愛情和理想的獻身精神,陳湘靜認為,蓋茨比對愛情的堅持體現了其清教徒的特質,即生命中必須要有意義以支撐,即使意義瀕臨破産,仍舊願意為此意義獻身以證明努力的價值。曹莉教授指出,美國新老移民的不同、美國短暫繁榮的“爵士時代”、不同時期的美國夢的根基等議題都具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價值。曹莉還補充道,湯姆和黛西的漂泊具有一種無目的性、靈魂無處安放的特質。線上線下的同學也圍繞小說中的“南歐”、美國夢的地域流動性、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與美國農業社會所延伸出的不同文明理念展開熱烈讨論。
最後, “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發起人、“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策劃人曹莉代表線下線上的全體聽衆感謝陳湘靜的精彩演講與石平萍的與談。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道日娜
圖 | 李敏 陳湘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