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在beat365王敬慧教授、文科館楊玲老師的引導下,文學經典課堂的全體成員走進beat365圖書館古籍部與文獻修複中心,開展了一次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探索活動。此次活動不僅讓師生們近距離接觸到了珍貴的古籍善本,深入理解文學經典背後的曆史與文化價值,還親身參與了古籍修複、雕版印刷、燙金工藝及濕拓畫等多項傳統技藝實踐,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深刻體會到了古籍善本的珍貴與保護傳承的重要性,為他們的學術研究與個人成長增添了寶貴而難忘的經曆。
一、古今交融,探尋穿越千年的珍貴典籍
本次探訪的一大亮點是古籍部付佳老師為本專業師生們挑選的幾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包括由林纾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這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重要作品,标志着傳統文人進入翻譯領域的初步嘗試。書中還附有劉半農先生的藏書印鑒,為這部譯作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價值。《拿破侖本紀》以其宏大的曆史叙事,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輝煌與拿破侖個人的傳奇經曆娓娓道來,激發了師生們對歐洲曆史及軍事戰略的濃厚興趣。陳岱孫先生收藏版《國富論》的早期譯本《原富》則以其深邃的經濟學思想,引領大家探索國家财富增長的奧秘,書中關于勞動分工、市場機制的論述,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大清文典》作為一部系統闡述清代漢語語法的著作,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語言學研究的精深,也讓師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庚子教會受難記》則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記錄了義和團運動期間,外國教會在中國所遭遇的困境與挑戰,為理解那段複雜曆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漢學家儒蓮翻譯的法語版《趙氏孤兒》引發了大家對中外戲劇經典的比較探讨,劇本悲壯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讓師生們在感受中國傳統戲曲魅力的同時,也對忠孝節義等傳統倫理觀念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這些泛黃的書頁,如同一扇扇窗,打開了通往不同文化與曆史時期的門戶,讓師生們在閱讀中體驗到了跨越時空的對話,深刻感受了那些年代的思想碰撞與文化交融,領悟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互鑒的重要性。此次對古籍的親密接觸激發了師生們對學術研究課題更多的靈感與更大的熱情,也讓他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份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産。
二、全情投入,親手揭開古籍修複的神秘面紗
踏入文獻修複中心,一股沉靜而莊嚴的氛圍撲面而來。學生們首先被引入古籍修複的工作區域,這裡擺放着各式各樣的修複工具和珍貴待修的古籍。圖書館馬雪豔等修複老師們耐心地講解了古籍受損的各種原因,如蟲蛀、水漬、撕裂等,并詳細演示了從清洗、脫酸、修補到壓平等一系列複雜的修複流程。學生們圍站在修複台前,親眼見證了修複師們如何用靈巧的雙手,一點點揭去古籍上的黴斑,用特制的漿糊小心翼翼地粘補書頁,仿佛在為這些承載着千年曆史的文化遺産進行一場“手術”。
在親身體驗環節,學生們分組操作,親手嘗試了對古籍進行簡單的清洗和初步修複。他們小心翼翼地用軟毛刷輕輕拂去書頁上的塵埃,用細軟的布片蘸取特制的清洗液,仔細擦拭着每一頁的邊緣。雖然動作略顯生疏,但那份對古籍的敬畏與愛護之情卻溢于言表。通過這次實踐,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古籍修複工作的繁瑣與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三、匠心獨運,燙金工藝、雕版印刷與濕拓畫共繪傳統文化畫卷
随後,學生們轉至燙金工藝、雕版印刷與濕拓畫的體驗區。在雕版印刷工作台前,學生們親手觸摸着那些雕刻着精美圖案或文字的木闆,感受着千年傳承的印刷技藝的魅力。在圖書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學會了如何均勻塗抹墨水、如何精确對準位置進行印刷。當一張張承載着學生們創意與汗水的印刷作品從木闆上緩緩揭下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滿足與自豪的笑容。
燙金工藝體驗區陳列着各種款式的燙金模具和加熱設備,在修複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如何選擇合适的燙金材料、如何調整加熱溫度和時間以及如何精确地将燙金圖案印刷在書簽上。當金色的光芒在書簽上緩緩綻放時,整個修複中心都仿佛被點亮了一般。學生們興奮地展示着自己的燙金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情,更成為了他們心中永恒的珍貴記憶。
在濕拓畫體驗區,學生們則仿佛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斓的水上世界。他們利用特殊的水溶性顔料和紙張,在水面上自由揮灑、輕輕撥動,創造出了一幅幅獨一無二的濕拓畫作品。這些作品或如雲霧缭繞的山峰、或如波光粼粼的湖面、或如絢爛綻放的花朵……每一幅作品都是學生們對美的追求與表達的結晶。
四、滿載而歸,學子感言譜寫成長篇章
侯楠同學表示:“我們在親手撫觸首版于19世紀的珍貴譯本中感受經典真實的溫度與肌理,在古籍修複以及雕版印刷的親身實踐中聆聽曆史的回響。每翻開一頁古書就如同在曆史長河中打撈起一片時間碎片,書本的标題、正文、譯者、題注、圖像等文本信息以及紙張、油墨、頁膠等物質性載體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寄望歲月最本真的姿态。閱讀古籍為我們了解先輩真實的生活以及知識圖景提供了可能,使我們得以在對一手文本的閱讀中發現古今對話的生發點及問題意識。我想,以後如果再遇學業或生活迷惘,我會選擇來到這裡,相信這些慷慨的前輩會為我們指明方向,一如既往。”
李芷萱同學認為:“清華園的秋日靜靜地鋪灑在北館古籍部的木桌木椅上,讓人恍惚間覺得沿着那褐色的、細膩的紋路,就可以慢慢回溯千載過往。感謝圖書館的各位老師們,精心挑選出一本本富藏曆史故事的舊書,将我們浸潤在清華圖書館幽深靜谧的氛圍裡。每一本古籍都自成一分詩意。無論是微微泛黃的紙頁,還是朱砂點綴的斷句和名章,又或是那手寫書名的靛色的硬殼套,都讓人不由暢想前輩的文字歲月。近距離接觸并翻閱這些古籍,就是和大師的一次跨越時間空間的近距離對話,無聲卻悠長。”
徐佳琪同學認為:“古籍部的老師為契合我們的專業興趣精心挑選出《巴黎茶花女遺事》《拿破侖本紀》《國富論》《大清文典》《庚子教會受難記》《趙氏孤兒》等紙本書,涉及到多個國家的語言互譯與跨文化交流,具備重要的文學、翻譯學、語言學與曆史研究價值,也為個别作者、譯者、藏書家的生平傳記爬梳與史料鈎沉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我更加意識到古籍管理是一種需要極緻耐心的事業。當我看到那些書籍如何被前人蓋章、珍藏,他們在生前如何愛不釋手,末了又如何捐贈出來,如何為這個時代的人所修複和存檔,然後有一日得以重見天光、被小心翼翼地翻閱的時候,我感到驚怯又慚愧,也因着看見一代一代的人做着這樣的事,自己也有幸部分參與進來的這個事實而欣喜無比。我感恩這次機會。”
周桐同學表示:“走進古籍部,一排排書架整齊地排列着,上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籍善本。這些書籍,有的裝幀古樸,有的紙頁泛黃,但每一本都承載着厚重的曆史與文化。在王敬慧教授與付佳老師的講解下,我逐漸理解了這些古籍背後的曆史背景、文化價值以及它們在文學經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這次活動的精髓并不僅僅在于觀賞和聽講,我們還有機會親身參與了古籍修複、雕版印刷、燙金工藝及濕拓畫等多項傳統技藝實踐。親眼見證了修複中心的老師們如何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頁紙張,每一個破損之處,他們的專注與細緻讓我深受感動。此次經曆不僅為我的學術研究增添了寶貴的素材和靈感,更為我的個人成長留下了難忘而深刻的印記。”
此次文學經典課堂走出教室,讓學生們對古籍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湛技藝,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任課教師王敬慧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圖書館的支持,這樣的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機會讓學生們走進古籍世界,感受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相信,此類活動将開發他們的學術興趣點,助力他們追求卓越、走向學術大家之路。”

文字:周桐
攝影:呂中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