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金雯:如何理解《項狄傳》

時間:2024-10-10 11:03:18

9月26日晚,beat365 “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五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舉行。華東師範大學金雯教授應邀為師生們進行了一場題為“如何理解《項狄傳》”(“How to read Tristram Shandy”)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杭州師範大學何暢教授擔任與談人。北京外國語大學于雷教授、beat365beat365王敬慧教授、陳湘靜副教授、沈安妮副教授、吳娟娟老師等校内外線上線下300餘名師生參與其中。

講座以《項狄傳》中“感傷主義”與叙事形式創新如何關聯這一問題為中心,金雯教授分别以“身體”問題和“東方”指涉為鉸鍊,在細緻的文本閱讀中帶領聽衆探索問題的答案。在步入正題前,金雯教授分享了文學研究的心得體悟。金教授指出,文學研究者要注重切身直觀的閱讀體驗,學會提出文學問題,解釋其生成機制,繼而思考這一問題所産生的曆史意義、後世影響,及其所蘊含的政治和道德内涵。

金雯教授講座

首先,金雯教授開啟了關于《項狄傳》與身體寫作的話題。《項狄傳》充滿了小說人物身體部位、動作和姿态的描寫,金教授認為斯特恩顯然在探索如何以身體引發讀者的閱讀興味和移情效應。斯特恩通過身體姿态的描寫來表現項狄及其家人的憂郁和創傷症候,達到傳遞悲情的效果,引發讀者對他人痛苦的體恤;另一方面,作品中漫畫式滑稽的肢體動作描寫,偶爾打破小說沉悶的情感基調,制造出喜劇效果,引人發笑。斯特恩在自己的叙事中插入了對不同人物的肢體描寫,實則是在借鑒西方視覺文化傳統,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人物的情感際遇。因此,無法用言語輕易概括的複雜情感,從小說中視覺性的元素透露出來,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金教授鼓勵在場聽衆進一步思考《項狄傳》的身體書寫是否與同時代的生理學和醫學知識産生了對話,以及脫胎于何種文學和戲劇表演傳統。

接着,金雯教授轉入了《項狄傳》的非線性叙事結構的讨論。18世紀,連貫叙事的寫實小說占據文壇主流,《項狄傳》實驗性的小說形式似乎顯得格格不入。金雯教授認為這部小說支離破碎的叙事形式并非橫空出世,斯特恩同時代的作家們也會采用類似中國“珠花”的寫作結構,将諸多小故事插入小說之中。他們不在乎所謂的小說規範和主流,以自己的方式回歸堂吉诃德的傳統。由此可見,文學史并非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從一個流派到另一個流派,而是任何一個流派盛行的同時也湧動着其他的暗流,回響着不同的聲音。其次,破碎的叙事結構也是小說中人物内心憂郁的外現。項狄的叔叔的身心曾在戰争中遭受創傷,陷入憂郁,在與他人對話時項狄的叔叔總是離題,回想過去戰場上的經曆,這種執念使他無法聚焦,不斷地停頓,陷入無法前進的境地。某種程度而言,這部小說是對憂郁式叙事的模仿。

講座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小說中的東方元素、憂郁與非線性叙事三者之間的關系。金雯教授帶領聽衆品讀了《項狄傳》中援引了東方曆史知識的原文節選,涉及鞑靼民俗、土耳其公司、孔夫子、火藥、靈魂轉世等内容。金雯教授認為《項狄傳》的非線性叙事具有一定的政治指向,以東方為參照,是對曆史進步觀和帝國意識形态的抵禦和反撥。曆史進步觀是建構西方主體性和區别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标識,斯特恩的小說叙事恰恰要打破線性時間,質疑該意識形态的合法性。小說中有關儒家思想和佛教輪回理念的時間觀,不僅揭示了東方“停滞不前”這一虛假的刻闆印象,也可能是治療當時憂郁症的良方。小說中的人物在為歐洲文明成就沾沾自喜的同時,内心和情感上也認同東方文明。于斯特恩而言,國際貿易是一條雙向流動且平等的道路,能夠促進文化融合,矯正早期現代英國文化中的弊病。

在與談環節中,何暢教授分享了有關“離題”寫作手法的思考與洞見。在蒲柏的《奪發記》、斯威夫特的《木桶的故事》、沙夫茨伯裡三世的作品中都有采用離題寫作的手法,這并非随意而為,有其内在的社會曆史與哲學背景。首先,在《項狄傳》中主人公要證明某些離奇行為時,總會引用洛克的“觀念聯想”。洛克的觀念聯想強調人對社會和外在世界的感知,是通過各種觀念的相互聯想而構成的。這種聯想并非線性的,而是像樹枝一樣分散、蔓延開去。因此,這種離題的寫作方式與洛克的經驗主義哲學密切相關。其次,這種“東拉西扯”的文風,也是紳士身份的象征,是高貴而多才者的文體。《項狄傳》當時的受衆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貴族階層和中上層階級,他們對拉丁文、古典文化有所了解,能夠欣賞其中炫技式的表述方式。斯特恩在《項狄傳》中塑造的紳士形象,既繼承了文藝複興時期的貴族浪蕩子形象,又保有對情感主義思潮的反思和警醒。

何暢教授發言

于雷教授回應了金雯教授與何暢教授有關《項狄傳》中“拼貼”寫作的讨論。他認為斯特恩的非線性叙事手法像是畫家在畫布上自由拼貼,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邏輯順序。18世紀文學市場的高度商業化,斯特恩的《項狄傳》分多次出版,并非一次性完成,不連續的寫作形式可能也會造成了創作思路的斷裂,使小說呈現出碎片化、拼貼式的效果。最後,于雷教授指出當非線性叙事、百科全書式寫作逐漸成為一種文類,并開始反觀自身,屬于一種技術理性的思考,使文學獲得了哲學感。

讨論與對話進一步深入,曹莉教授對《項狄傳》中非線性叙事與東方性相關聯提出疑問。她指出,陽剛與陰柔、線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理性與感性,往往被用來指涉東西方思維差異,或男女差異,或許我們可以從更思辨、更複雜的角度去審視和言說兩者之間的關系。

講座尾聲,金雯教授與陳湘靜老師、沈安妮老師和吳娟娟老師又圍繞《項狄傳》中的漢字、版權問題以及百科全書式寫作等問題進行交流,同時線上聽衆也圍繞小說與情感的定義展開熱烈的讨論。此次講座曆時近三小時,線上線下聽衆意猶未盡,受益匪淺。

部分師生合影

文|董小靜

圖 | 道日娜、董小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