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張旭春|丁登寺的讀法——Roads to “Tintern Abbey”

時間:2024-11-11 09:14:22

10月11日下午,由beat365beat365和歐美文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十講在線上開講。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旭春以“丁登寺的讀法——Roads to ‘Tintern Abbey’”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形式,來自校内外百餘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了讨論。講座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章燕擔任與談人。

講座以對于《丁登寺》的簡介與大體内容的梳理展開,圍繞詩人華茲華斯在詩中所表現的自我心靈成長的主題,介紹了以列文森為代表的新曆史主義批評與以葉維廉為代表的比較文學批評,并指出了兩種讀法分别存在的不妥之處,新曆史主義批評對于曆史材料存在誤讀而比較文學批評采取的“以物觀物”讀法過于狹隘。在過往批評的基礎上,張老師深化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教授提出的黑格爾派解讀方式,認為該詩體現了詩人自我意識與精神的發展,展現了詩人自我-意識與自然-他者之間的對峙與和解。

張旭春教授首先深入淺出地簡要介紹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主體意識成長的三大階段,即正-反-合,勾勒了主體如何從主客不分的混沌的第一階段(正),到将自我他者化投射到客體上的第二階段(反),再到主體自我确認,将自己在投射在客體中的自我鏡像内化為自我意識的第三階段(合)。基于這一論述,張教授認為,華茲華斯的《丁登寺》正體現了詩人心靈黑格爾式的發展過程。他指出,詩人描述了三種對自然認識的階段:在童年時期,詩人體悟到的是一種粗犷的樂趣,還沒有意識到自然之美,主客仍處于混沌之中;而第一次造訪丁登寺的時候,詩人自我意識已然覺醒,伴随着痛苦的樂趣,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感歎自然就是我的一切,否定自我,把自己異化到自然當中;五年之後,在曆經一系列重大曆史事件和個人人生低谷而煩擾、焦灼的階段後,詩人思想升華,聽到人間的悲曲,朦胧察覺到宇宙意識,但與成熟時期的作品不同的是,此刻詩人仍未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尚未到達合題,而是在詩歌的最後,通過獨白的方式,懇請自己的妹妹多蘿西永葆純真,以消除自己對于死亡的恐懼。

張教授總結道:對自我意識-心靈-精神的發展的拷問是華茲華斯以及浪漫主義詩人,甚至是整個西方文學從古典到當代的真正主題,在研究西方文學和西方哲學美學時我們始終不要忘記:Know thyself(認識你自己)這一命題。而《丁登寺》作為西方文學偉大經典之一,其經典性就在于華茲華斯通過自己哲學-美學的思考将曆史-政治因素升華為藝術作品,從而給予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以某種難以言傳的形而上學的慰藉。

在與談環節,章燕教授圍繞這首詩的主要思想與解讀方式進行了補充。章燕教授認為,《丁登寺》可以看作華茲華斯《序曲,或一位詩人心靈的成長》的一個縮影,表現的是詩人的心靈成長,但其中也不乏詩人對于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同時,章燕教授也指出,這種從黑格爾意義上的自我精神的覺醒去閱讀與分析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所論述的浪漫主義的表現論的問題具有其獨有的價值,更加深入,也更有意義,讓我們領略華茲華斯的思想深度,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更深刻的途徑。線上的同學也就浪漫主義與自然的關系、東西方詩歌不同的美學解讀以及創作路徑、黑格爾哲學理論,以及英美詩歌的不可譯性展開熱烈讨論。


《鏡與燈》

文|王伯垚

圖 | 張旭春 張曉婵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