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劉意青|笛福與經濟個人主義——以《魯濱孫漂流記》和《茉爾·弗蘭德絲》為例

時間:2024-11-11 09:20:02

10月17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的第十一講通過線上會議順利舉行。北京大學英語系的劉意青教授以“笛福與經濟個人主義”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陳西軍教授擔任與談人。 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三百餘名師生線上參會。

劉意青教授通過“經濟個人主義”(economic individualism)這一獨特視角分析了笛福的經典作品《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和《茉爾·弗蘭德絲》(Moll Flanders)。她指出,笛福的作品不僅具備重要的文學價值,還反映了18世紀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通過詳細的文本分析,劉意青揭示了經濟個人主義如何在故事中通過人物的命運得以展現。

主講人 劉意青教授

《魯濱孫漂流記》的故事源于真實水手塞爾科克(Alexander Selkirk)的經曆,他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了五年,最終回到英國。笛福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題材,親自采訪塞爾科克,并迅速決定将其改編成小說。他采用了新聞寫作(journalistic writing)的手法,以真實的筆觸記錄了人物的經曆和情感,開創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先河。

劉教授進一步探讨了魯濱孫的精神動力。她認為,魯濱孫并非僅受資本追求的驅動,而是展現出更深層次的經濟個人主義。盡管傳統文學批評常将其視為資産階級貪婪的體現,劉教授認為這種解讀過于狹隘。魯濱孫的行為體現了勤勞、儉樸和不畏艱險等積極品質,無法簡單歸結為貪婪。她強調:“笛福的主人公魯濱孫所體現的,不僅是資産階級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外在表現,更深層次的是強烈的經濟個人主義。”

正如笛福本人,魯濱孫渴望發财和提升社會地位,但他的個人主義超越了物質得失的考量。這種經濟個人主義表現為對獨立人格和個人能力的追求,以及對周圍自然與社會的極大好奇心。擁有這種精神的人,不僅在與惡劣環境的鬥争中發展自我,也通過這種挑戰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個人主義的追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正是魯濱孫這一角色的魅力所在——他既有庶民的艱辛,也有資産者的貪婪,但依然以高大的英雄形象赢得了幾個世紀以來讀者的喜愛。

在分析了魯濱孫這一“富有魅力的個人形象”後,劉教授還詳細解讀了《茉爾·弗蘭德絲》中茉爾的複雜形象。茉爾出生在倫敦紐蓋特監獄(Newgate Prison),經曆了多次不幸,最終淪為街頭盜賊和不良女。與狄更斯筆下的底層人物不同,茉爾的故事并未引發讀者的巨大同情。笛福在叙述中着重于茉爾的“經濟賬目”,詳細記錄她的收入與開支,反映了對經濟成就的關注,而非情感的深入描寫。

劉教授特别強調,茉爾是一個志在改變自己經濟處境的個人奮鬥者。盡管她出身卑微,但憑借聰明才智和強烈的經濟個人主義,試圖通過積累财富來改變命運。笛福對茉爾的這種能力表示出某種贊賞,盡管她的手段并不光彩,但她的頑強奮鬥精神使她與其他下層女性有較大區别。她的财富積累并非通過殖民開發或販賣黑奴,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偷盜和計謀獲得,笛福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她能力的欣賞。

最後,劉教授進一步指出,茉爾的故事雖然是一種罪惡的反省,但實際上更像是一首經濟個人主義的奮鬥贊歌。盡管小說以茉爾的忏悔開篇,提醒讀者不要效仿她的罪行,并呼籲女性遵循基督教道德,但這條忏悔線與茉爾的犯罪線并行存在,并未削弱讀者對她個人奮鬥精神的關注。笛福看似在批判經濟個人主義,但實際上卻在贊揚這種個人奮鬥精神,這種“反諷框架”(ironic framework)正是評論家們争論的焦點。

在與談環節中,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陳西軍教授首先補充了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對笛福個人創作的影響。他指出,光榮革命帶來的重農主義向重商主義的轉變,符合兩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行為模式。陳教授緊扣經濟個人主義與宗教之間的緊張關系進行分析,特别是通過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和《茉爾·弗蘭德絲》這兩部作品,探讨了經濟個人主義與宗教倫理的沖突與交織。

與談人 陳西軍教授

陳教授指出,在《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的父親是家庭中的上帝的代言人,代表着傳統道德和宗教秩序。魯濱孫違背父親的意願出海,這不僅是對父權的挑戰,更是對宗教秩序的反叛。魯濱孫在追求經濟獨立和個人奮鬥的道路上,不斷遭遇災難與困難,而每次面對這些懲罰時,他都轉向宗教,尋找聖經的慰藉和救贖。然而,一旦問題解決,他就迅速抛棄宗教,繼續追求個人的經濟成功。這體現了魯濱孫的宗教個人主義(religious individualism),也就是說,他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真正内心的虔誠,而是為了渡過暫時的危機。這種宗教個人主義與經濟個人主義相輔相成,但始終存在某種張力。

陳教授将這種分析擴展到《茉爾·弗蘭德絲》。他贊同劉意青教授的分析,指出茉爾·弗蘭德絲的行為準則與魯濱孫有相似之處。茉爾的生活軌迹雖然在道德層面上不被認同,與世俗意義上的宗教信仰更是大相徑庭,但從經濟個人主義的角度來看,她與魯濱孫同出一轍:二者都是通過個人奮鬥和聰明才智尋求經濟獨立的代表。雖然他們的手段和背景有所不同,但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追求個人經濟成功的典型。

主持人 曹莉教授

在問答環節中,在主持人曹莉教授和主講人與談人的共同參與和啟發下, 大家就笛福作品中的政治和黨派傾向問題、笛福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現的騎牆傾向(fence-sitting),以及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s)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之間的關系展開了深刻而富有見解的讨論和交流,與會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文|譚鎮

圖 | 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