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但漢松|托馬斯·品欽的《秘密融合》

時間:2024-11-11 09:59:04

11月1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十五講如期舉行。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但漢松教授以“托馬斯·品欽的《秘密融合》” (“The Secret Integration” by Thomas Pynchon)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騰訊會議模式,吸引了校内外兩百餘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劉雪岚副研究員擔任與談人。

講座聚焦托馬斯·品欽的中篇小說《秘密融合》,以種族歧視問題為切入口,以品欽的後現代叙事特點為線索。但教授娓娓道來,着重闡釋了品欽作品中的風格雜糅、話語碰撞、多元美學與科技母題,呈現了品欽眼中的美國與他對美國文化、美國社會中的種種問題的回應與思考。

但教授首先指出品欽在美國文壇中的重要地位并着重介紹了品欽“奇怪的文學聲譽”。一方面,品欽在美國後現代文學中獨樹一幟,其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因其龐雜恢弘和包羅萬象被譽為百科全書,但另一方面,他是繼霍桑之後美國作家中對被“文化美國”所接受持最深刻懷疑态度的一個,對文化選擇接受他并不感激,反而認為可能是一種陰謀和算計。他以一種“文學隐士”的形象出現,躲避采訪,甚少出鏡,頗具争議,書迷将喜愛品欽當作是一種文化符号與特殊品味的象征。演講人分享了品欽的趣聞轶事,講述了他與品欽的聯結,讓師生們對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有了更加生動立體的認識。

品欽的後現代風格是本次講座的重點。文學評論中對品欽作品的評價十分矛盾:“brilliant but difficult”。品欽的作品在知識面、詞句、主題等方面展現出全方位的難度,需要詞典和百科全書輔助,即便是對于西方的資深文學評論家亦是如此。他的小說主題十分廣泛,除了強調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等社會政治主題,以及對傳統高雅文化和文學形式中衆多元素的認識和借鑒之外,還深入探讨哲學、科學、神學和社會學的思想并深度運用各類科學知識。

但教授随後介紹了美國希利斯·米勒教授“托馬斯·品欽的後現代叙事——《秘密融合》”一文中的主要觀點。該論文首先介紹了後現代主義,并以《秘密融合》為例分析該作品如何體現後現代叙事的特征,指出品欽的《秘密融合》堪稱後現代叙事的教科書。

在深入分析文本之前,但教授介紹了《秘密融合》創作的時代背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是曆史最跌宕起伏的十年,也是對品欽影響最大的十年,以至于他在後續創作中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攜帶這十年的色彩。“吉姆克勞法”宣布種族“隔離但是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種族隔離被高度自然化(naturalized),直到最高法院宣布其違反憲法。從隔離(segreg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的轉變非常之艱難,中間甚至要經曆反隔離(desegregation)——少數族裔群體也不願融合。而《秘密融合》即講述了這樣的時代裡一群白人孩子和一個幻想中的黑人朋友的故事,采用成年人的世界和兒童的世界并行、黑人的世界和白人的世界并置的設計,從多個維度展現了“秘密融合”的自然發生。

在小說的前半段,品欽将兒童文學的體裁特點嵌入其中,體現了後現代主義叙事的風格雜糅(hybridity)的特點。書中采用兒童文學的叙述模式刻畫了一位天才男孩(Boy Prodigy)格洛佛(Grover)。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甚至會與父親“在晚餐時就柏林牆的問題發生争吵”。但教授特别指出,柏林牆象征着隔離,而《秘密融合》一方面是關于種族隔離,另一方面即是冷戰局面的一種隔離(demarcation)。他指出,政治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把事物進行區分,而《秘密融合》反對這種區分。孩子們秘密地策劃反抗大人的“革命”,展現出一種天然的颠覆性。這種颠覆性不可被一笑置之,而是具有很嚴肅的政治意義。一旦社會被隔離開,這種颠覆的沖動就已然出現了。

但教授深入分析了小說透過兒童的視角所展現出的種族主義的話語。孩子們天然地無法接受種族歧視思想,也實在不能理解其背後的緣由。具有大學生詞彙量水平的神童Grover“敲敲腦袋才想起這個詞——種族主義者”,當他得知提姆的父母給鎮上剛搬來的黑人夫婦打匿名騷擾電話時,格洛佛有很多的猜想,還以為是“革命”的秘密洩露了,但聯想不到黑人父母受到的騷擾竟然是出自白人父母的惡意。但教授進一步補充了White flight與blockbusting的背景知識:White flight是指白人居民由于種族偏見和對治安下降、房價下跌的擔憂而選擇從逐漸多元化的社區搬離到郊區的現象,而blockbusting則是房地産經紀人利用白人業主的恐懼心理低價收購房屋再高價出售給少數族裔居民。通過背景知識的補充,聽衆理解了白人對少數族裔的仇恨心理的成因,也更感受到了種族歧視心理的底層邏輯(rationale)是孩子們天然純樸的道德感所無法接受、無法理解的。

有色(colored)人種中的color在孩子們的眼中被理解為色彩缤紛的,很美的詞。在提姆想到卡爾時,總覺得卡爾“一定把波克夏的秋天永遠帶在了身上”,他“熠熠生輝,發着亮光”。兒童有自己特殊的秘密的政治,也有特殊的秘密的美學。在白人成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膚色,在兒童們的眼中象征着光輝,極具反諷意味。類似的情節在馬克·吐溫作品中也有體現:哈克不顧密西西比州幫助逃跑的奴隸就會下地獄的法律,拒絕檢舉揭發好兄弟吉姆,勇敢地決定 “All right, then, I’ll go to hell”。這樣的細節不僅展現了兒童的道德觀念與成年人道德觀念的差異性,更在無形之中将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話語去自然化。

在小說的後半段中,品欽以後現代叙事的技巧為讀者設下了一個“局”:黑人孩子卡爾。他在小說中段第一次出現,和别的人物的塑造方式并沒有什麼不同,讓讀者下意識地認為卡爾也是孩子之一。但讀至書末品欽才揭露真相,卡爾并不存在,隻是三個孩子共同腦補出來的一個想象中的玩伴。品欽在叙事中埋伏了一些蛛絲馬迹,例如孩子們點四杯檸檬汁的時候冷飲店的店員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他們一眼,卡爾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打了個響指才想起自己的名字等等,體現了品欽絕妙的後現代叙事技巧。讓自己筆下的人物變成一個鬼魂不僅是一個超現實的寫法,而且相當于解構了作者自己的虛構。它将文學虛構自我暴露在讀者面前,誘導讀者陷入自我懷疑的危機,體現了作品中的後現代美學。

卡爾的原型來自孩子們見到的第一個黑人麥克菲。他雖然是成年人,但具有和孩子們相似的特質(childlike)。麥克菲和孩子們相談甚歡,這讓孩子們意識到,種族之間的界限本就不存在,進而促成了第一次在地化的秘密融合。

但教授不完全同意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他認為,孩子與種族他者的天然親近恰恰是小說後半段的溫情之處,後現代小說并不一定缺乏情感或比較“冷”。當麥克菲情緒低落用小孩子的方式嚎啕大哭時,孩子們成為大人的守護者(babysitter),傾聽他、照顧他,黑人與白人融洽相處的溫情瞬間在五十年代的美國是幾乎不可想象的,十分可貴。

此處,小說的腔調陡然一轉,從兒童文學變成黑人文學,語言富有黑人文學中特有的一種強烈的、口頭的韻律感(rhythm)。品欽通過麥克菲展現了美國的布魯斯(Blues)美學。它起源于種族主義盛行的密西西比州,是貧困黑人在艱苦生活中的情感表達。它打破了多種音樂形式之間的壁壘,具有開放、包容、即興、自由的特質,與《秘密融合》的主題非常契合。與此同時,品欽也通過麥克菲從一個朝鮮戰争老兵淪為獄中幫派混混的悲慘經曆展現了美國黑人的種族哀歌。

最後,但教授闡述了作品中展現的科技母題。孩子們利用業餘無線電(Ham radio)可以聽到來自全世界的聲音,亦是一種形式的秘密融合。但教授在此基礎上探讨了互聯網時代人類的孤獨。從遠程無線電短波通訊到光纖互聯網的高速連結,現代世界的融合仿佛變得更加容易了,但事實上,在互聯互通時代迎接人類的是一種另類的孤獨:

“Welcome to the modern loneliness

Where you are always connected but never together,

Where you are never alone but always lonely”

在講座的最後,但教授以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作結:“我們融合了嗎?”

書中,白人孩子們最終還是抛棄了卡爾回到了家中,融合在事實上并未成功。品欽在《秘密融合》中體現了他年輕時代作為一個作家在涉及到他者政治時的困惑感。他有一種white liberal guilt,因為他知道被想象出的卡爾不過是白人作家心中的一種情愫。此處,品欽帶我們領略了文學思維的力量:它在讓我們看到了融合的必要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融合的不可能。

在與談環節,劉雪岚老師首先講述了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研究品欽的經曆,分享了她當年閱讀品欽作品的初體驗以及與但老師結交的“品欽緣”。接下來,劉老師強調了品欽小說中常被忽略的溫情與現實關懷。她同意但老師的觀點,認為後現代小說中看似有很多戲谑的、颠覆性的内容,但細讀文本會發現品欽的很多描寫非常寫實,字裡行間都流露着溫情。劉老師還建議同學們勇于閱讀品欽的大部頭作品,體味叙事和文字背後的玄機與意蘊,在智力挑戰中收獲閱讀的快樂。

在讨論環節,演講人、與談人和主持人進一步探讨了現代社會中網絡對社交的重大影響。但老師結合品欽的另一部作品《緻命尖端》表達了對身處算法社會的擔憂,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方便人們保持便捷的遠程交流, 另一方面将人類置于被異化、被控制的環境之中。來自各大高校的師生也積極以提問的形式參與了讨論。

文|胡崔璨

圖 |張曉蟬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