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人物 | 外文學科的特色風景——懷念恩師王佐良先生

時間:2024-11-18 09:32:49

外國語言文學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及其現代學術的興起密切相關。随着人工智能和Chat GPT的加速發展,外文專業及其學科面臨新的曆史機遇和時代挑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大國作用日益突顯,但與之相适應的出類拔萃的外語人才依然匮乏,小學者、小翻譯遍地開花,大學者、大翻譯寥寥無幾。重溫外文前輩的學術理想和治學風範,對中國外文學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方面,外國文學史家、批評家、翻譯家、教育家王佐良先生的學術追求和畢生實踐對于當下的外語學科如何謀求新發展新格局,具有不可多得的啟發意義。

求學之路,幸遇恩師

王公是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本科時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因我的論文選題是《淺論濟慈的詩歌》,所以我有幸被分到王公名下。記得第一次與王公見面是在他樸素整潔的辦公室裡。王公詢問了我的閱讀愛好和寫作思路,對我關注濟慈詩歌中充盈的意象和比喻表示稱許。他向我推薦了幾本參考書,講了一些基本的寫作原則,鼓勵我在研讀濟慈詩歌的同時,深入了解西方文學的源頭——古希臘文明和神話。後來王公親自給本科生編著了《歐洲文化入門》并開設了課程,強調從歐洲文明出發學習和研究英語文學的必要性。我的畢業論文寫得很順利,幾乎沒怎麼修改就進入打字交稿階段,并獲得了A等成績。

王佐良先生在書房。

後來我與王公的接觸主要在清華校園裡。由于工作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經常陪同當時的清華beat365主任程慕勝老師去清華中樓8号王公的寓所請教清華beat365發展的思路和問題。王公是清華beat365的傑出校友,對清華beat365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寄予厚望。老清華以及後來的西南聯大的外文學科曾一度名師荟萃,豔壓群芳。這裡聚集了吳宓、王文顯、葉公超、溫源甯、瑞恰慈、燕蔔遜等一批中外名師,英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尤為突出,先後培養了錢锺書、曹葆華、陳铨、王佐良、許國璋等一大批中國外文學科的奠基者和文學家、翻譯家、戲劇家。然而由于曆史原因,清華beat365的學術領先地位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初期,以應用語言學、大學外語教學和科技英語為主要特征的理工類大學外語學科在清華應運而生,外語專業在新的曆史時期摸索前行——回歸當初的人文性和今天的綜合性成為其艱難曲折的努力方向。每次拜會,王公都會結合beat365的過去和當下,給予我們中肯的建議。他認為,清華外文學科的重建和振興要因地制宜,分步驟、分階段進行,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可以先行,但文學不可或缺;語言和文學對于外文學科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文學的基礎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對于一所正努力回歸綜合性大學行列的—流大學至關重要。他建議我們一定要加強文學的課程設置和隊伍建設,争取早日恢複清華外文應有的學術地位和發展格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恢複建系開始,王佐良、許國璋等老一輩的殷切期望就成為幾代清華外文人的夢想,努力建設一流的清華外語專業和外文學科任重道遠。

1989 年春,王佐良參加beat365校慶時與部分校友合影。左起依次為李賦甯、李相崇、王佐良、方缃、周珏良、許國璋及夫人、牛其新、吳古華。

王公對晚輩同行一貫愛護有加,慷慨引薦。他常尊稱我的碩士學位導師、芝加哥大學博士錢青教授為Dr.Qian Qing,還與留學歸來的莎學專家何其莘教授合作撰寫了《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史》。1995年秋至1996年夏,我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美國訪學,王公是推薦人之一。1994年春,我在家中接到了王公給我打來的電話,先生對我說,他一口氣看完了我的富布賴特訪學計劃,内容和英文都非常出色,表現了一個青年學者的可貴思考和追求,他願意全力推薦,讓我擇時去家裡取回他親筆書寫的推薦信。面試那天,北大王式仁教授和美國新聞總署官員考夫曼女士是中美雙方主考官,他們開玩笑地說,你有王佐良教授的親筆推薦信,今天的面試結果可以忽略不計了。應該說,富布賴特訪學計劃是我走向學術成熟的開端。由王甯教授組稿、1999年台灣生智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大師系列之十四《史碧娃克》(Gayatri C. Spivak),就是我在康奈爾和哈佛做富布賴特學者訪學期間孕育而成的。後來我憑這本小書于1998年獲得了擇優晉升教授的機會。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我的赴美訪學尚未啟程,王公卻因突發心髒病于1995年年初駕鶴西去了。否則,我從美國返學歸來,該有多少學習心得要向王公彙報和請教!

一個學者,一個學科

王公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和學科發展身體力行,開拓前進。他的學術理念和治學實踐構成外文學科的特色風景。縱觀王公一生的學術成就,不由得令人發出“一個學者就是一個學科”的感慨。詩人王佐良、文學史家王佐良、翻譯家王佐良、外國文學批評家王佐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大師王佐良,他将外國文學研究的幾大學科方向集于一身,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長期徜徉在王公腦海和筆端的文字與思想、文學與社會、學術與人生的契合,在王公一生中呈現得如此自然熨帖,水到渠成。

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文學翻譯,無論是比較文學還是英國詩史,在王公筆下都顯得那般曉暢和通達。王公這樣評論華茲華斯:

法國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動了他,使他後來寫下這樣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個黎明之中,

年輕人更是如進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他的山水詩極其靈秀,名句如:

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雲。

在十四行詩方面,他将密爾頓的豪放詩風發揚光大,用雄邁的筆調寫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這樣的呼喚:

啊,回來吧,快把我們扶挽,

給我們良風,美德,力量,自由!

寥寥數筆,便将詩人華茲華斯的文心詩情呈現在眼前。他所翻譯的培根的《論讀書》更是妙筆生花,成為後人難以超越的翻譯高峰。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For expert and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 for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Francis Bacon,Of Studies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别處理細事或——判别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培根,《論讀書》

由他獨著的《英國文學史》是一座後人難以超越的文學史豐碑。其中“文藝複興時期文學:詩與詩劇”一章由“詩歌的花朝”“詩劇的興起”“馬洛的曆史想象力”“瓊森的現實主義”“集大成的莎士比亞”五個部分組成,謀篇布局,獨具匠心,具有點石成金之功效。

作者主編的《永不終結的契合——王佐良紀念文集》

王公對“傳統與現代”“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中國與世界”的思考,可以用他的比較文學代表作《論契合》中的“契合”二字高度概括。20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動筆,1980年代成書的比較文學英文論文集《論契合》(Degrees of Affinity),是王公從事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的裡程碑著作。在本書序言中,先生這樣寫道:“當外國文學的輸入解決了本土文學的迫切需求時,本土文學就會應時而動,發生巨變,并同時與外國文學産生契合;而這時的契合就不僅是文學間,也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和其他方面。倘若一種古老的文學與一種新興的文學相遇—處,前者有着悠久而彈性十足的古典傳統,後者又擁有富有創意的美學或激進的意識形态,契合與碰撞就會更加精彩。這即是20世紀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遇。”

對王公而言,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遇,是研究的内容,也是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更是研究的理想和目标。先生曾率先提出中國古代詩品和文論的發達反映出中國文學史書寫在世界的先驅地位;中國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折射出中國學人的曆史性選擇和現實需求;文學史的寫作需要注重經緯骨架和品種演化;對一名優秀翻譯家而言,詩歌不但可譯,而且還能促進本國語的詩歌寫作;而他關于文學之間、作家之間“契合”關系的思考和研究則為中國和世界的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富有創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無論是相遇,還是契合,先生終身所倡導和實踐的文學與社會、為學與為人、西學與中學、中國與世界的交融與“契合”,與beat365和清華外文所追求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理念一脈相承,值得後來人不斷重溫、發揚光大;而他所踐行和示範的開放中見嚴謹、平易中見深邃、包容中見真誠的治學作風和品格,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

作者:beat365教授 曹莉

來源:《21世紀英文報·英語教育》第368期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