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十八講順利舉辦。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歐榮教授以“一個誠實的‘畫家’——再談勞倫斯和《兒子與情人》”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模式,來自校内外約兩百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該系列講座策劃人、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廣西師範大學外語學院丁禮明教授擔任與談人。

本次講座中,歐榮教授以勞倫斯(D. H. Lawrence)的代表小說作品《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為主題,從跨媒介、跨藝術研究的視角進行切入,對勞倫斯這一經典作品作出了重新解讀和深刻剖析。先前的跨媒介、跨藝術研究主要圍繞詩歌作品和繪畫的互動展開,歐教授本次講座則将這一理論視角應用于小說作品解讀,結合文本細讀,為各位師生提供了新穎獨到的闡述角度。
歐教授首先以“何謂經典(Canon)”為引,闡述了經典具有宗教源頭,後來泛化到文化、音樂、醫藥、哲學等多方面,而本次講座的讨論則落腳于文學經典。歐教授進一步對于“經典性”(Canonicity)和“經典化”(Canonization)一對概念進行了解讀,前者指作品的本質屬性和意義,後者強調對作品的建構、具有動态性和變化性。歐教授特别指出,作品的經典性在于其傳播性,經典作品具有跨語言、跨藝術、跨媒介再創作的潛力。

針對《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這部作品的标題,歐教授敏銳點出英文和中文标題的差異性:英文标題名詞采用複數,Lovers既可以從母親格特魯德(Gertrude)的角度解讀,也可以從保羅(Paul)和其他角色的角度解讀;而中文标題僅指保羅和母親的關系,将英文标題的豐富内涵和模糊性單一化,這一點也可從中文不同版本的小說封面圖像上得到佐證。


歐教授指出,勞倫斯本人除了投身于文學創作外也精通繪畫,因此将勞倫斯界定為“誠實的畫家”十分貼切。此外,對比十八、十九世紀小說和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可從中窺見小說家對自我身份界定的轉變。早期小說家更多将自己構建為曆史學家或編年史家,而現代主義作家則更多把自己定位為藝術家(Artist)。例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The Art of Fiction一文中将小說的藝術和畫家繪畫的藝術等而論之,蘊含了小說家本身應是藝術家的一層含義。
歐教授細緻介紹并分析了瑞典學者漢斯·倫德的語圖關系理論,該理論将詩歌和繪畫的關系歸結為三種類型:一是組合型(combination),二是融合型(integration),三是轉換型(transformation)。歐教授進一步着重闡述了兩類“圖像轉換型文本”。其一為“藝格符換”(ekphrasis),指對真實或虛構圖像底本進行描繪或闡釋的語言文本。此外,“ekphrasitic model”這一概念有别于“ekphrasis”,前者并非指某一具體的圖像形象,而是指抽象的模型範式。另一為“圖像投射”(iconic projection),指通過藝術家繪圖般的方式描述或闡釋外界現實的語言文本。通過将圖像投射文本,讀者可聚焦眼前所見,深刻認識到藝術和現實的關系。
依托該理論,歐教授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閱讀對《兒子與情人》進一步進行了跨藝術視角的解讀。勞倫斯在小說中體現了非常細膩的、人物肖像畫式的描寫,凸顯了視覺性、色彩性的表達。結合具體文本,歐教授指出小說對莫雷爾(Morel)的描寫具有動感,對格特魯德(Gertrude)的描寫則具靜物畫風格。在米麗安(Miriam)的形象塑造上,勞倫斯運用了如波蒂柴裡( Botticelli)等藝術家繪畫形象的底本進行描繪,成功塑造了其天使和修女般聖潔,甚至悲劇性的形象。
勞倫斯在小說事件中穿插了大量風景描寫,以不同角色的視角進行風景畫般的呈現,正如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的靜物畫般對光線和陰影進行描繪。但同時,語言文字還可以描摹人物的生命力和神色,體現味覺嗅覺等感官感受,因此具有超越視覺性的優越之處。
歐教授指出,小說中的保羅(Paul)本身就是畫家,這也解釋了作品帶有強烈繪畫元素,體現了一種meta discourse。在小說情節中,保羅獲獎的作品是水彩風景畫、靜物油畫,而勞倫斯本人的筆觸和描寫也以此見長,構成了巧妙的回環,體現語言和繪畫的互文性。小說最後,保羅在母親臨死那天完成了最後一幅畫作,以繪畫的結束預告了小說的結束。由此可見,繪畫和生活、繪畫和小說中人物的關系息息相關。在母親去世後,保羅的世界也喪失了豐富的色彩和光亮,而小說最後結尾則重現了光亮的描繪,體現了黑暗和光亮的鬥争,光亮即生命力、藝術創作的靈感,展現出小說開放式結尾較為積極的一面。
視覺性、繪畫性語言在小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使得人物塑造細緻入微,通過繪畫原本的呈現更充分體現人物關系。在大段對話、動作描寫後穿插景物描寫,也起到了控制節奏的作用。此外,對人物心理的描繪是語言媒介的獨特優勢,可使讀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是語言媒介超越視覺媒介之處。

在與談環節中,廣西師範大學外語學院丁禮明教授主要從勞倫斯《兒子與情人》作品中的風景描寫入手,補充拓展了勞倫斯的生平背景。丁教授指出,勞倫斯本人學習過印象畫,同時也深受高更(Gauguin)、塞尚(Cézanne)、梵高(van Gogh)等印象派(Impressionism)大師以及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流派的影響。勞倫斯的創作也深刻反映了龐德(Ezra Pound)“畫可以入詩”的觀點。最後,丁教授再次強調了文學研究中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的重要性,通過對原文的反複揣摩挖掘新元素。
在讨論環節中,參會的師生們開展了精彩的交流。丁教授認為《兒子與情人》将女性置于自然環境中,對人物的塑造極為成功。但學界有批評認為勞倫斯的作品反映了他的厭女情結和男權中心主義,其後期如《戀愛中的女人》(Woman in Love)、《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虹》(The Rainbow)等作品中将人置于社會中,對露骨的、對不負倫理道德的女性進行刻畫。講座主持人曹莉教授指出,本次講座提供了解讀勞倫斯的别樣研究方法,有益于開拓視野;作家常用獨特、華麗的修辭來描述、再現客觀世界,或以一種portrait的方式再現人物的心理和個性,體現了文學藝術通用的本質性特征。最後,老師們鼓勵同學們從經典中汲取營養,不斷擴大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視野。
文|張煦蓬
圖 | 張曉婵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