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高曉玲|《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維多利亞物質主義

時間:2024-11-25 11:17:50

11月15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十九講順利舉辦。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高曉玲教授以“财富崇拜與個體異化:《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維多利亞物質主義”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模式,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喬修峰研究員擔任與談人。校内外200餘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

本次講座中,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高曉玲教授以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晚期作品《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為主題,圍繞維多利亞時代的财富崇拜、《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财富狂熱、空間的商品化與櫥窗經濟(window shopping)以及個體的物化和異化共四個方面展開,深入探讨維多利亞物質主義如何影響個人的價值選擇和社會關系,同時為理解當代社會現實提供啟發。

首先,高曉玲教授借助維多利亞時代的插圖和文學作品向聽衆展現了當時财富崇拜成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風貌以及思想界對相關社會問題的批判和擔憂。以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的插圖作品《财富崇拜》(The Worship of Wealth)為例,畫面正中央像人一樣的錢袋子受到四周衆人的擁護與敬拜,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财富崇拜的社會風氣。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則在《文明的憂思》(Past and Present)中提出了瑪門崇拜(Gospel of Mammonism)亦即拜金主義,體現了當時文人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普遍關注,而其對于工作倫理(work ethics)的論述對當今社會也具有借鑒意義。高曉玲教授還提到了亞瑟·休·克拉夫(Arthur Hugh Clough)的一首題為“How Pleasant It Is to Have Money”的打油詩,其中所描繪的新富階層暴發戶對财富的态度生動貼切,與《我們共同的朋友》中鮑芬夫婦(the Boffins)的行為舉止如出一轍。

介紹完時代背景之後,高曉玲教授分析了《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的财富狂熱。這部小說通過複雜的人物關系和情節展開勾勒出19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每個角色都在金錢誘惑和道德底線之間掙紮,而不同角色對于财富的不同态度也與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其中,高曉玲教授着重闡釋了小說中對于股票狂熱的諷刺。例如,狄更斯通過股票、債券、貨币等财富相關詞句的大量堆疊營造重複乏味、機關算盡之感,以此諷刺人們對财富的狂熱追捧與盲目崇拜。由此,高曉玲教授引出了19世紀學者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在代表作《貨币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oney)中對貨币經濟的看法。齊美爾認為,貨币經濟一方面促進自由平等成為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卻也導緻了人際關系的疏離和異化。貨币隻能帶來形式化的消極自由,其均平化(leveling)使“價格”取代“價值”,對“量”的追求抹平了對“質”的關注,從而導緻積極意義的消解和生命感知的萎縮。直到今天,他的觀點依然頗具啟發性。

高曉玲教授結合小說内容介紹了财富崇拜之下消費形式和生活空間的變化。櫥窗經濟是維多利亞時代空間商品化最為顯著的表現之一。雖然櫥窗夢幻絢麗,但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如《商店櫥窗》(Shop Windows)中以諷刺的口吻寫道“商店和商店櫥窗,已經成為世人夢想的巅峰所在”。除了外部的消費空間,内部的生活空間也受到了财富崇拜的影響,具體體現為商品化空間從櫥窗到客廳的蔓延。根據書中的描繪,鮑芬的寶屋便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客廳,堆滿了功能性、裝飾性和混合性的物品,将财富崇拜和商品化體現得淋漓盡緻。

最後,高曉玲教授結合具體文本重點闡述了财富崇拜對人的商品化和異化。講座先後圍繞書中作為貨品的孤兒、作為名片的貴族、作為賺錢成本的容貌和作為家具的人,深入探讨人的商品化、标簽化和同質化。此外,高曉玲教授還以魏格(Wegg)為例分析了人的自我異化。魏格最為突出的特征便是他的木腿,暗示了他的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而在書中他與維納斯(Venus)的對話中他對于自己頻繁使用“付”“賺”“值”等字眼,更是體現了人的物化與怪誕。

在結語中,高曉玲教授引用了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觀點,指出我們如今生活在信息化的“非物時代”(Age of Non-Things),實體變得虛無、世界變得缥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遙遠。隻有從作為商品的物抓回作為其本身存在的物,才能看見真實的生活。同時,正如狄更斯所堅信的那樣,金錢導緻人的異化,而愛與同情則具備心靈救贖的力量。

在與談環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喬修峰研究員指出,19世紀凸顯的财富崇拜與人的異化在當今社會依然有所體現。他結合托克維爾(Tocqueville)等學者的觀點,補充說明财富崇拜不僅來源于物質欲望,還與人們對于權力和地位的追求有關。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成為金錢的奴隸,人們都會被迫受到金錢的操縱,産生自我異化。針對這一社會現實,喬修峰引用羅斯金(Ruskin)的觀點,指出“生命是唯一的财富(There is no wealth but life)”,并表示通過狄更斯的小說可以看到,深藏在我們心中的愛與同情可以為我們提供希望。

在讨論環節中,參加講座的師生們進行了精彩的交流。針對同學們所提出的關于研究方法的問題,高曉玲教授強調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建議年輕學者從梳理概念史入手,挖掘問題、以小見大。談及非物時代時,高教授向同學們推薦了王小偉的《日常的深處》,表示書中對于過去被遺忘的物的審視中所包含的生命的意義令人受益匪淺。講座發起人和主持人曹莉教授在最後的總結中指出,從19世紀到21世紀, 劇烈的社會變革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種種機遇和挑戰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和共同性,通過深入閱讀并理解文學經典所揭示的想象和問題,我們對于人類、人性與人生的思考一定會不斷豐富不斷深入,而這正是本系列講座的題中之義。

文|蔡宇潔

圖 | 張曉婵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高陽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