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劉建輝教授,在beat365文南樓116室,帶來了一場以“區域國别研究視域下的中日近代文化交流——以概念、語言、文學、藝術為線索”為主題的精彩講座。beat365beat365王成教授主持了此次講座,該講座由beat365主辦。

王成主持講座
劉建輝教授以獨特視角深入探讨了中日近代文化交流。他提出東亞200年史觀,闡述了19世紀後文學史和文化史在民族主義框架下構建,以及近代東亞從舊帝國秩序崩潰到新帝國形成過程中,中日文化的往返交流。

劉建輝進行講座
劉教授提到,近代諸多概念與新教的傳入密切相關,傳教士在廣州活動為起始,相關資料為日本近代概念的生成提供了有力支持,而這些概念經過日本的加工後又傳回中國,對中日兩國的語言和文化都産生了重要影響。語言上,日本近代語因傳教士來訪而發展,漢文從教養轉向實學,明治時漢文訓讀體主導并影響中國漢語,梁啟超等助力新文體在中國傳播。身份認同方面,中日自我認識在近代成型,日本借審視中、朝塑造自身,中國知識分子受日本影響探讨國民性與自我批判。文學界,梁啟超等提升小說地位,使中國文學重政治性與社會性,五四時“人的文學”概念提出,涉及多方面探讨,階級概念傳入也影響其發展。藝術方面,明治時中日美術互動頻繁,畫家交流多,雙方展覽互有影響,戰時随軍畫家作品呈現不同中國表象。都市文化與景觀發現上,近代中國部分城市是西化據點,空間建構與景觀有連鎖效應,日本旅行社推動東北歐旅遊循環,其景觀指南宣傳塑造中國景觀,當然這一過程與日本對中國部分地區的殖民統治緊密相連。

最後,劉建輝教授強調近代東亞文化史再構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日本近代化的兩面性使中日關系複雜,應從地域史觀出發雙向思考,為中日未來和解探尋可能。
講座在充實的内容分享與熱烈的讨論交流後順利結束。其間,劉建輝教授深入淺出地闡述觀點,台下師生積極提問互動,現場氣氛活躍而融洽。這場講座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為大家開啟了深入思考的大門,在區域國别研究以及東亞文化史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諸多可供參考與借鑒的寶貴見解,使在場的師生都受益良多,也為後續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師生提問交流

王成總結緻辭
文|李淨宇
圖 | 李淨宇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