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一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如期舉行。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王麗亞教授圍繞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小說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以下簡稱《女士畫像》】中的叙事藝術,結合作家在《意大利遊記》(Italian Hours)中的相關記錄,詳細解讀暗含在這部小說中的審美與道德主題,辨析詹姆斯寄托予審美情感的道德願景。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英語系研究員李宛霖主持,beat365beat365教授、本系列講座發起人曹莉擔任與談人。

王麗亞首先指出, 道德與美學沖突是詹姆斯小說中的重要主題。從早期作品,如《羅德裡克•赫德森》(Roderick Hudson)、《美國人》(The American), 到晚期作品,如《專使》(The Ambassadors)、《金碗》(The Golden Bowl),這一主題以不同方式顯見于作品情節、人物關系等方面,代表了作家對藝術道德維度的一貫重視。
《女士畫像》的叙事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圍繞單一人物布設的“圓形結構”,二是描寫場景時采用的“呈示法” (showing), 包括人物視角、“如畫叙事”,以及用藝術品作為“客觀對應物”等傳統修辭策略。前者關乎作品結構層面的總體設計,用詹姆斯本人的話說,是将“聰慧且自以為是”的女主人公置于故事中心,把三位求婚者、表兄、閨蜜等“關系人物”放在主人公周圍,使得主人公的“意識中心”在各種關系中逐步展開;後者屬于語言與修辭層面的“細描”,賦予叙述過程以“畫像”效果。從閱讀效果上看,“圓形結構”突出了伊莎貝爾的“中心意識”;同時,以她自以為是的個性特點反觀圍繞她周圍的一群“歐化美國人”(Europeanized Americans)。我們翻開小說不久就會發現,她的歐洲之行注定是一場冒險。

從叙事進程看,故事圍繞伊莎貝爾從天真的美國人轉變為獨立自主且極具責任意識的母親(Pansy的繼母)展開,這一情節進程使得作品具有明顯的成長小說特點;當情節轉向其婚後生活後,叙述者不時采用場景法(scene),使得情節“急轉”,呈現主人公的頓悟與“發現”(anagnorisis)。值得強調的是,這一帶有悲劇意味的情節策略并沒有将情節帶向悲劇。以人物視角為主要手法,小說描寫了一系列“看畫”場景(家庭畫廊、烏菲齊藝術館、古羅馬遺址等),以細膩的筆法展示伊莎貝爾理想垮塌後直面“廢墟”時的心理過程。從起初對半吊子藝術家奧斯蒙德(Osmond)的“誤讀”,到最終從藝術世界中獲得的曆史感,以及對自我的超越,伊莎貝爾這一人物形象寄寓了詹姆斯對藝術情感的道德想象。參照作家在創作這部小說時對唯美主義的評論,王麗亞指出,暗含在《女士畫像》的美學與道德沖突折射了詹姆斯對唯美主義的質疑。

在解讀作品主題的基礎上,王麗亞強調,與詹姆斯其他作品一樣,《女士畫像》的語言風格含蓄,豐富的意義常常隐匿在看似不經意的象征和意象之中;一些關鍵場景中的選詞,以及同一場景中的句式變化,包括标點符隐含了特定意義,這些文體特點要求讀者細讀、慢讀。此外,她專門提到了這部作品的三個版本(1880-1881連載于Macmillan’s Magazine和Atlantic Monthly、1881年成書出版、1908紐約版),提醒聽衆注意不同版本在語言文體方面的變化和差異。
在講座的後半部分,王麗亞分享了她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她提到,詹姆斯的作品缺乏通俗意義上的故事性,不太容易吸引讀者。作為英美現代小說的先驅,詹姆斯小說涵蓋了現代主義基本元素,詹姆斯同時還是英美現代小說批評奠基人,閱讀他的小說無疑可以一舉兩得。從訓練文學閱讀能力的角度講,耐心閱讀詹姆斯小說可以培養“細讀”能力。在講座的最後, 王麗亞還提到詹姆斯的文學遺産,特别是他如何影響了後來的作家和批評家。

與談人曹莉對本場講座進行了深度點評。她認為本場講座呈現出具有示範意義的教學方法和學術造詣,審美與道德的雙重維度為我們打開詹姆斯所營造的小說藝術大門提供了有用的鑰匙。她結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學經驗,對詹姆斯小說中的“國際主題”(International Theme)以及美學與道德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她指出,詹姆斯對歐洲和美國這兩個新舊大陸的文化有着切身體驗和深入理解,在《黛西•米勒》《女士畫像》《鴿翼》等“國際問題”小說中, 詹姆斯自覺運用其特有的現代藝術手法,集中呈現了處在上升階段天真自信、少不更事的美國人與沒落潦倒、精通世故人情的歐洲人或“歐洲化了的美國人”之間的遭遇和博弈,彰顯了新大陸新興的資産階級與舊世界沒落的舊貴族在道德和文化層面“操縱者與被操縱者”(the manipulators vs. the manipulated)之間的相遇和較量, 在保留現實主義基調的同時, 創造性地融入了心理描寫、意識流叙事和隐喻意象等現代主義文學因子,為心理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和現代主義小說的興起做出了前瞻性的貢獻。她援引20世紀英國文學批評家和教育家利維斯關于審美價值和道德關切是衡量偉大小說家的兩個基本标準的觀點,指出詹姆斯的藝術理念和創作實踐揭示了審美與道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基石。在文學創作中,審美與道德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美學意義上有所追求和創新,在道德和價值塑造層面無疑有着同等的追求和關切,這是文學經典的共同指向。
供稿|蔣心宇 李佳靜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