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三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順利舉辦。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陳紅薇教授以“從《李爾王》到《李爾》:愛德華·邦德的理性劇場與暴力政治”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35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西華師範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夏延華教授擔任與談人。
講座圍繞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的《李爾》(Lear, 1971)展開,探讨了“理性劇場”與“暴力政治”等議題,詳細分析邦德如何以激進的政治詩學,從公衆而非個人的角度捕捉時代精神,表達對社會問題和人類危機的深刻洞察,引導人類認識自我和世界。

陳紅薇教授梳理了邦德的戲劇創作曆程。作為戰後英國第一次戲劇浪潮的代表性人物,邦德的戲劇創作以《戰争三部曲》(The War Plays, 1984-5)為界,分成兩個階段:理性劇場(Rational Theatre)和事件劇場(Theatre of Events)。他的藝術風格經曆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轉變,主題也從關注現代社會、曆史人物、曆史片段、神話傳說延伸到未來核戰争時代。沿着理性劇場的主線,邦德追求其獨特的極端性政治詩學,最終将個人藝術發展為一種頗具哲學深意的“戲劇事件”劇場。

陳紅薇指出,邦德一直力圖以極端的政治詩學解剖當今社會和思想,向人們揭示存在于人性及人類意識深處的恐懼、迷茫、殘酷和愚昧,從而挑戰觀衆對人性現實的接受,迫使我們對人性的本質和日漸險惡的社會非正義性進行思考。邦德的最終目的是迫使我們面對現實:每一個社會中的人都在合謀于暴力政治的存在,合謀于人類社會和人性的毀滅。在邦德眼中,暴力政治是當代一切政治問題的核心。人類社會的法律、秩序觀念和政治體系給予暴力一種“道德的神聖性”,使暴力成為人人都可接受的“正義”。講座呈現了邦德戲劇的發展過程。《被拯救》(Saved,1965)一劇開創了當代英國戲劇史中暴力劇場的先河,奠定邦德作品的基調。到《李爾》一劇中,邦德則借曆史、神話和經典作為源泉,從西方文化的深層邏輯對政治主題展開探讨。
陳紅薇從“為何改寫?”“如何改寫?”這兩個問題入手,解析從《李爾王》到《李爾》。當談到為什麼選擇莎士比亞作為戲劇創作的源頭時,邦德認為莎士比亞作為真言者的化身,代表了西方人性的标準,具有反動性。在邦德看來,盡管莎氏是續希臘戲劇巨匠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劇作家,但他卻從未真正給人類指出過一條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即便是他為那個特定的時代找到過某種答案,那種答案也隻是順從,即接受發生的一切,接受人性的善惡——對于邦德來說,這種順從的政治态度正是暴力政治在世間延存的原因。在邦德看來,暴力是當代社會的核心問題。要想除去暴力,首要任務就是要讓世人看清西方傳統價值中的謬誤。邦德寫道:“對觀衆而言,舞台像是一面鏡子,我們必須首先打破那面鏡子,然後對它重新組合,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戲劇形式。” 對邦德而言, 莎士比亞的李爾恰恰便是這樣一個鏡子。陳紅薇援引何其莘先生對莎劇《李爾王》的評價:“它反映出來的思想之一就是伊麗莎白時期的‘秩序’觀。在這個劇中,被破壞的不僅是家庭的秩序,更有國家的秩序,乃至整個宇宙的秩序。” 邦德要打破的正是這種“秩序”觀念和這種觀念所掩蓋的暴力政治和道德哲學。

陳紅薇通過梳理小說的主要情節指出,“城牆”是劇中最為醒目的政治視覺符号。在“城牆政治”的思維框架下,一代代統治者像李爾那樣打着大衆和國家利益的旗号,将各種防禦、仇恨和複仇的個人沖動演變為公衆眼裡的“正義”行為,從而建立了具有極大破壞力的政治體系和國家機器。李爾最大的特征就是當他實施殘暴行為的時候,卻堅信自己在做着至善。正是這種“政治夢想”給予了李爾實施殘暴時的道義上的特權,而這種政治暴力的觀念已浸入社會意識的肌膚深處,成為一種慣性思維:一代代西方統治者無不在沿着各種所謂的“正義”之路,走向一輪輪新的暴力。邦德對莎劇《李爾王》的最大改寫,不僅是由原來的悲劇主題轉向了政治性“暴力”主題,還在于他徹底否認了莎劇中對人性的幻想。在邦德看來,不管莎士比亞在劇中怎樣揭露了社會和人性的險惡,其最終的目的仍是在維護那個社會秩序的存在。通過李爾悲劇,莎劇告訴世人的是,健全的等級制度是秩序的保障,一切的問題都源于權威的喪失,雖然在劇中莎士比亞讓李爾看到了人性的善惡,但讓他最終選擇了對現實的接受和順從。
陳紅薇進一步指出,邦德将莎劇李爾王的形象在《李爾》中分化為兩個人物,一個是繼承其暴力政治衣缽的考狄利娅,另一個則是考狄利娅的丈夫,收留并安撫李爾的掘墓者的男孩,他代表了莎氏李爾王對人性的幻想。但在邦德看來,這種對人性的幻想和暴力政治一樣危險,因為它會使一個人躲進基督式的忍耐精神之中,從而逃避行動,緻使暴力政權一輪輪地無限上演。最終,李爾擺脫了掘墓者的男孩的幽靈,向城牆走去。李爾所拆除的城牆不是哪個暴力政府的具體存在,而是那種從古至今主宰了人類曆史幾千年的“城牆觀念”。


在與談環節中,西華師範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夏延華教授從自己對邦德的訪談經曆出發進行了點評。夏延華教授提出邦德認為自己以創作戲劇為職業,戲劇就是戰鬥的工具。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作家必須與時俱進,無法再像蕭伯納那樣的前輩作家從社會改良思想角度展開闡述。在邦德看來,作為一個劇作家,必須有自己的世界觀。對人類來講,把社會生活戲劇化,把社會體制戲劇化都是天性使然。然而,大多數戲劇仍在使用19世紀的認識論,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戲劇化。通過極緻的暴力,邦德迫使觀衆介入戲劇之中,和劇中主角一道作出選擇。
文|劉魯甯
圖|陳紅薇 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