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上,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四講如期舉行。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曾豔钰教授以“破碎的天堂:托妮·莫裡森《天堂》中的修正性叙事”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模式,來自校内外約400餘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閩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張龍海教授擔任與談人。
本次講座以“修正性叙事”為主題,分别介紹了西進運動曆史的重寫、重構傳統宗教文本、女性的主體性和身份認同的重構這四個方面,并重點對貫穿四部分的叙事技巧進行解讀,充分展現了莫裡森作品的當下價值與意義。

曾豔钰教授首先介紹了《天堂》的研究現狀、主要内容與關鍵議題,引出本次講座的核心内容——“修正性”叙事。“修正性”叙事是對既有叙事的根本性重構和批判,而對于非裔美國作家而言,“修正性”叙事更具有獨特的文化政治意義。蓋茨的 “Signifyin(g)”理論揭示了黑人文學傳統中,通過重複、模仿和改寫來颠覆主流話語的修辭策略。這種修辭實踐既是一種文化抵抗策略,也是身份建構和傳統傳承的重要途徑。而莫裡森正是在這一傳統上,以其獨特的叙事策略和主題重構,對美國主流叙事進行了系統性的修正。

而莫裡森在《天堂》中是如何實踐“修正性”叙事的呢?曾豔钰教授随後為我們講解了體現修正的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西進運動曆史的重寫。托妮·莫裡森的《天堂》通過對Ruby鎮曆史的叙述,對美國西進運動的主流叙事進行了系統性的修正。這種修正并非簡單的颠覆,而是體現在宏觀曆史視角的轉換和微觀社區記憶的多元呈現上。
《天堂》展現了黑人開拓者為逃離種族歧視而西進的“另類西進”曆程,以8-rock家族為例,其通過選擇性記憶強化意識形态,并将集體記憶轉化為維持社區等級制度的工具,體現了“Signifyin(g)”理論通過重複、改寫和戲仿來挑戰 dominant discourse 的策略。他們将象征希望的“西進”轉化為逃離種族壓迫的曆程,反諷和解構了美國西進運動的神話。為了展現曆史真相的多元複雜性,莫裡森運用了多重叙述視角,展現曆史記憶的流動性和開放性,構建一種更為複雜和包容的曆史理解。

文章的第二部分回應了莫裡森如何通過重構傳統宗教文本,對相關議題深入探讨。小說以修女院和Ruby鎮這兩個對立的“天堂”形象,對傳統的宗教二元對立思維進行了尖銳的批判。Ruby鎮遵循嚴格的道德準則,卻走向了偏執和暴力。被Ruby鎮居民視為“罪惡”之地的修女院,反而提供了庇護所,更接近現實意義上的“天堂”。通過多層次的改寫策略,莫裡森展現了她對聖經叙事的批判性思考,如“真正的天堂……在于向所有人敞開大門”這一觀點與Ruby鎮的封閉性形成對比,暗示了莫裡森的包容性宗教觀。她還揭示了宗教話語何以被運用于維護父權制統治,例如Ruby鎮的男性領袖以上帝之名控制和壓迫女性。《天堂》體現了莫裡森對傳統基督教叙事的深刻反思和創造性改寫,并最終呈現更具包容性和人性的新型宗教觀,展現了深刻的後殖民思維。
而莫裡森又是如何展現女性的能動性和反抗精神的呢?老師講解的第三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通過對父權制叙事的系統性解構和女性主體性的重構,《天堂》展現了莫裡森對性别權力關系的深刻思考。小說一開始設置九個武裝男性襲擊修女院的暴力場景,暗含着父權制暴力維護自身統治的含義,他們是Ruby鎮父權制度的縮影。作者通過細緻描寫Ruby鎮的權力結構,展現了父權制對社會各層面的滲透,例如文化方面,老一代和新一代對“烤爐”銘文解釋權之争,預示着父權制内部的變革。通過塑造個性鮮明、性格各異的女性角色,小說重構女性的聲音。而位于小鎮邊緣的修女院,象征着主流社會的疏遠和别樣生活方式的探索,女性在修女院的經曆預示着一種新社群模式的可能性。通過重寫性别叙事,《天堂》既批判了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還思考了女性何以獲得主體性,在邊緣空間中構建新社群與身份認同。
修正的第四部分以“身份認同的重構與社群想象”為主題。《天堂》不僅揭示了社區認同建構過程中的矛盾與張力,更探索了在壓迫與抵抗之間,身份認同重構的可能性以及對更具包容性的社群的想象。Ruby鎮代表一種基于排他性的身份認同模式,而修女院展現了包容性認同的可能性。Ruby鎮的男性選擇摧毀修女院,實際上體現了他們對岌岌可危的權力結構的維護,試圖撲滅修女院對現有秩序的挑戰。這即揭示了身份認同建構與空間政治、權力關系緊密交織的過程。通過修女院這個微觀社會,莫裡森展現了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身份建構模式。雖然修女院最終以悲劇告終,但它展現出來的可能性,以及其對身份認同的探索,充分展現了莫裡森叙事技巧的意義。
随後,曾豔钰教授帶我們學習了貫穿四部分的叙事技巧。莫裡森通過多重叙事視角、非線性時間結構以及象征、口述傳統和魔幻現實主義等元素的融合,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叙事空間。所有這些叙事創新共同服務于構建“修正性叙事”。多重叙事視角打破了單一視角的局限,賦予邊緣群體話語權;非線性時間結構将被壓抑的曆史碎片重新拼接;象征主義、口述傳統和魔幻現實主義的融合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叙事語言。最終共同形成了對主流曆史叙事的修正。
最後,曾教授點明了《天堂》的價值意義。它映射着當代社會的諸多議題,并為我們理解這些議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對于當今社會如何處理多元文化共存,化解社群對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文本意義富含開放性,與時代議題持續共鳴,展現了莫裡森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

在與談環節,張龍海教授對曾豔钰教授的講解給予了高度肯定。他首先提出了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應有的精神。以主副标題為切入口,張教授帶我們思考了莫裡森作品的當下意義,探讨了美國目前的種族問題,并點明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曹莉教授對講座内容和當下意義做總結,點明莫裡森作品中社會關切和審美意義的統一。同學們就當今弱勢群體的多元共同體等問題與老師們進一步交流讨論,受益良多。
文|李怡漩
圖|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