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五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順利舉辦。複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榮格教授(Sandro Jung)以“Images of Concentration and Petrifaction in Thomson's The Seasons (1730)”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2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何暢教授擔任與談人。beat365beat365副教授沈安妮、助理教授吳娟娟線下參會。

榮格教授從William B. Hutchings對湯姆森作品中“動作動詞”(verbs of motion)的研究為出發點,深入探索湯姆森在《四季》中的獨特詩性技巧。他指出, 插圖作為一種将文本視覺化的嘗試,雖然有助于理解詩歌,但将湯姆森作品中動态的、豐富的意象固定成靜止的圖像,從而簡化了詩歌的深層含義,無法充分展現湯姆森在語言和圖像構建中的複雜性。湯姆森的詩歌語言不僅僅是視覺的再現,更通過其豐富的聯想性和生成性特征,觸動讀者的情感反應,引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參與。除此之外,湯姆森所描繪的意象有一種疏離效應(Entfremdungseffekt):盡管他所描繪的事物常見且熟悉,但卻以某種新穎的方式呈現,給人一種陌生感,從而重新定義了我們對這些物體的感知和理解。這樣一種兼具生成性特征和疏離效果的語言,使湯姆森的詩歌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呈現,成為一種深具啟發性和情感共鳴的閱讀體驗。

榮格教授詳細讨論了在《四季》的插曲情節(interpolated episodes)中頻繁出現的凝聚(concentration)和石化(petrifaction)意象。在“将死之人”(The Dying Man)的片段中,湯姆森描繪了一位牧羊人在冬天雪地中迷失方向,最終因寒冷而慢慢凍死的過程,象征性地“石化”了生命的流逝。榮格g教授對“loose-revolving Fields, the Swain / Disaster’d stands” (278–79)這行詩展開了精彩的文本細讀。湯姆森通過“松散旋轉的田野”(loose-revolving Fields)描繪了一個看似靜止但實際上充滿動感的景象。周圍的雪和風在動,而牧羊人卻無法行動,這種動态與靜止之間的對比突出了他的絕望與孤立。湯姆森賦予自然景象能動性,通過将“災難”這個名詞轉化為過去分詞“Disaster’d”來描繪牧羊人的崩潰心理,表現出他不僅在物理空間上停滞不前,也在精神上陷入了無法逃脫的被動困境,象征着他對死亡的接受和對失去方向感的徹底無力感。另外,《四季》的文本還具有很強的“同時性”(simultaneity)。湯姆森使用了時間副詞如“meanwhile”, “now” 和“meantime”來連接段落,表明不同的事件或描寫雖然順序上是連貫的,但從結構上看它們是平行發生的。這種構造讓人感覺到時間的跳躍和空間的擴展,似乎在一個瞬間詩中的情境或景象跨越不同的時空,形成一種并行的、互為映照的效果。在對“肆虐的狼”(The Ravaging Wolves)的描述中,湯姆森不僅僅描繪狼的獵食習性,更多地通過超自然神話性框架的支撐,來展現狼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象征意義。通過與宗教、鬼魂等超現實元素的結合,他把狼描繪成了一種有深層象征意義的存在,既有現實的生物特征,也有超越現實的象征性和道德内涵。這種将現實與超現實情境的并置,創造出一種多重意義(polysemy)和聲音交織的效果,使得湯姆森的描述極富層次感。
在“風暴來臨前的大自然”(The Storm Anticipated by Nature)這一部分,湯姆森用“reeling”和“staggering with dizzy poise”等詞語描繪雲的動态,使其仿佛具備了拟人化的屬性,不僅體現了雲層的活動感,同時也表現出它們的力量不斷聚積、處在變化的臨界點上的凝聚(concentration)狀态。通過對雲朵、鳥類等不同事物的描寫,構建了一種多重事物并行發生的畫面,展示了自然界對即将來臨的風暴的預報。湯姆森并非單純地以時間順序呈現各個獨立事件,而是試圖在同一時間框架内凝聚這些元素,達到一種同時性(simultaneity)效果,一個富有内在連貫性的多維圖像得以展現。
榮格教授還進一步探讨Celadon and Amelia中的情節和詩學結構。故事講述了兩個彼此深愛的戀人Celadon和Amelia在暴風雨中相擁,然而Amelia不幸被雷電擊中,最終“石化”作一具焦黑的屍體。在描寫兩人的真摯情感的時候,湯姆森寫道:“in harmonious Intercourse they liv’d / The rural Day, and talk’d the flowing Heart, / Or sigh’d, and look’d unutterable Things” (Summer, 1187–88)。盡管動詞“look’d”強調了視覺的感知,但“unutterable Things”則故意避免給出具體内容,留下空白。這種模糊性體現了湯姆森的寫作技巧,旨在鼓勵讀者在想象中填補這些空白,為這些場景賦予具象的細節。Celadon在目睹愛人的死亡後,陷入了“極度的驚愕”(severe amazement)中,這種驚愕(amazement)在18世紀的含義便是“石化”——即驚呆到無法動彈,情感和語言完全凍結,無法行動、無法表達。通過Celadon和Amelia的雙重石化,湯姆森不僅描繪了故事發生時刻的悲情,還将其轉化為一種超越時空的哀傷和絕望。最後,榮格教授總結道:湯姆森作品中頻繁出現的凝聚和石化意象與湯姆森詩學中的動态張力相互調和,并通過拟人化的手法模糊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界限。通過這些富有暗示性的、非直觀描繪的詩學手法,湯姆森将自然界的轉變和人類情感的波動融為一體,精彩地呈現了人類、宇宙創造與自然秩序的多元面貌,創造出一個充滿張力與層次的多維度詩意世界。
與談人何暢教授指出,榮格教授的講座展示了詹姆斯·湯姆森詩歌中意象構建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湯姆森在18世紀的英國享有盛譽,但在中國學術界,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因此,何暢教授認為榮格教授的講座很有意義,通過這次講座,大家不僅重新關注了湯姆森的詩歌,也重新審視了其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接下來, 何暢教授就下列問題與榮格教授進行了進一步探讨:“湯姆森是否可以被視為如畫(picturesque)詩學的開創者?”、“約翰·洛克對湯姆森的影響”、“如何理解18世紀文學作品中的視覺性元素及其在文學表達中的作用?”以及“弗拉芒畫派與湯姆森詩歌的關系”。現場觀衆踴躍提問,讨論圍繞“插圖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湯姆森在創作時所期待的讀者類型”、“性别與文學作品的解讀”等問題展開。主持人曹莉教授特别指出榮格教授文本細讀的創意和功力,他在前人和同時代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創新和突破, 其中彰顯的問題意識、對話意識、創新意識和學術能力值得學習和借鑒。
文|李佳靜
圖|李佳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