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王松林|冥思的佛陀”:《黑暗之心》中的靜默與注視

時間:2024-12-11 10:13:21

12月5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六講在甯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術報告廳如期舉行。甯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王松林教授以“‘冥思的佛陀’:《黑暗之心》中的靜默與注視” 為題進行演講。講座由beat365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喬修峰擔任與談人。

王松林教授的講座聚焦約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兼及《吉姆》(Lord Jim重要著作,為與會師生勾勒了一幅康拉德的文學地圖。作為誕生于英帝國高峰時期的文學作品,《黑暗之心》展現了19世紀末英國人的精神圖示與心智肌理。王松林教授從康拉德的文學本體論——即文學應“借助文字的力量”,讓讀者“聽見”、“觸及”、“看見”,獲得“對真理的一瞥”——出發,引出了《黑暗的心》中三個關鍵詞:“冥思”、“默”、“注視”,并指出這些詞語反映了“東方—西方”、“殖民者—被殖民者”、“宗主國—殖民地”之間的沖突與張力。如,小說開頭描繪的馬洛靜坐冥思的場面,被康拉德為“冥思的佛陀”(meditating Buddha);庫爾茨非洲情人的容顔被西方殖民者窺視時,她本人也凝視着西方殖民者的面孔;王教授認為,康拉德在小說中有意模糊了“看”與“被看”之間的界線;類似地,由于康拉德在小說中着力突出内含于西方文明的非理性因素,“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區隔變得漫漶不清,殖民者慈善話語的虛僞性因而得以暴露。由此,西方殖民者自編自導的“啟蒙者”叙事也遭到質疑乃至解構。

随後,王教授通過闡發交織于馬洛“看與被看”四個階段中的音像時空,進一步探讨了小說的美學特色與倫理意涵。肇始于孩提時代面對世界地圖上未被開墾之地的遐思,經過非洲之行的起承轉合,馬洛這一叙事主線始終貫穿着“看”—“被看”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馬洛逐步明晰了“黑暗”一詞的内涵。王教授進一步指出,《黑暗的心》的題中之義在于,西方的啟蒙與科學話語不僅不能穿透非洲大陸的黑暗,也不能窺見即将前往非洲的殖民者内心的黑暗,這彰顯出了康拉德對殖民主義的反思。

除了對《黑暗的心》作品細膩入微的分析外,王教授還着力勾勒康拉德本人含混的身份形象。論及學界關于“康拉德究竟是殖民事業的擁趸還是反殖民主義”的論争時,他結合康拉德本人的自白,指出不要輕易将康拉德标簽化,而是要透過文字看到康拉德小說中更為宏大的、關涉人性的論題。王教授強調,正是人性本身的複雜與多義使得康拉德的作品值得我們一再重訪和探索。

此外,王教授還以莫萊蒂的“距離閱讀”(“遠讀”)、詞頻分析為學理方法和基礎,分享了百度AI、豆包AI等人工智能工具對《黑暗的心》的看法,并指出了他們解讀中的精妙與不足處,令人耳目一新。

與談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喬修峰高度評價王松林教授紮實的文獻功底和人文學想象力。他認為康拉德不能被簡單定位成一個“講故事的人”,他的作品也不能單純被體認為“一個故事”。 因而,對康拉德的準确把握頗需學術功力和積澱。喬研究員注意到到馬洛在叙述自身經曆時,多用形容詞,即便使用名詞,也多是指涉籠統的範疇詞。F.R.利維斯認為,這種措辭是一種“修辭上的多餘”,喬研究員則認為,這一特色恰恰照應了馬洛在非洲感受到的無所适從與彷徨不定。除文體學角度外,他從叙事學角度分析了《黑暗的心》的美學特色。他認為,除了康拉德本人明确刻畫的佛教元素外,小說在叙事學意義上亦與佛教經典相似。佛教重要文獻《金剛經》以“如是我聞”開頭,構成了典型的框架叙事,這正與《黑暗的心》的叙述方式契合。

提問階段,喬研究員就庫爾茨的非洲情人和英國未婚妻對馬洛的凝視中包含的深意向王松林教授提問。王松林教授指出,這兩種凝視包含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前者象征着被殖民者對西方殖民者的恐懼、仇恨和反抗;而後者則以反諷的方式昭示了對庫爾茨死亡内情完全無知的未婚妻渴望得到庫爾茨對她愛意的确證,理解了個中含義的馬洛也遂了庫爾茨未婚妻的心願。

講座主持人曹莉教授指出非洲著名作家阿契貝對康拉德小說的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批評與小說結尾“horror!horror!”之間形成一種張力, 值得考量。王松林教授認為,勃興于20世紀中後期的後殖民批評固然深刻地揭露了康拉德的叙事所蘊含的政治偏見和殖民(帝國)話語,但是,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黑暗之心》确實超越了當時占主流地位的宗主國話語體系,過度地強調《黑暗之心》的殖民主義傾向似有某種“深刻的片面性”或“片面的深刻性”,有将原本豐富的康拉德小說簡化之嫌。在王松林教授看來,包括《黑暗之心》在内的康拉德的所有小說,從根本上來說都是關于“我們中的一個”( “ one of us”)的故事,是對人性的深度思考。他援引康拉德本人的話給予說明:“我的藝術,是渺小的東西,若是缺乏對人性的關注,就沒有生命。”

講座尾聲,主持人曹莉教授感謝主講人王松林及與談人喬修峰的精彩分享,她表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是因其曆久彌新,值得反複品讀的特殊魅力,康拉德小說所蘊含的多義性與複雜性,值得我們進一步追問和探索。

文|俞懿軒

圖|王松林 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