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二十七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穎老師以“戀愛故事裡的大關懷——共讀《傲慢與偏見》”為題,為師生帶來了一場文學與哲學交織的深度分享。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2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beat365副教授沈安妮主持,中華女子學院外語系教授龔龑擔任與談人。

周穎老師的講座深入探讨了“戀愛故事裡的大關懷”——《傲慢與偏見》中的财産與階層、婚姻與幸福、教育與個人認知等主題,特别是中等階層女性在18、19世紀英國社會中的生存困境及其與婚姻觀和道德成長的相互關系。她從财産繼承制度入手,分析了在限定繼承制下,女性通常失去了對不動産的繼承權。另一個現實的困境是,随着工業革命的完成、家庭作坊的衰落和集中化生産的盛行,中等階層的女性漸次退出紡紗、織布、煉乳、農業和手工業等行業。沒有财産、沒有事業的雙重困境使女性處于從屬地位,通常隻能依靠婚姻、寄人籬下或從事社會地位較低的家庭教師工作謀生。這些生存方式不僅使女性面臨物質困境,還加深了她們在社會中的邊緣化地位。這樣的命運十分凄涼,但奧斯汀用一種诙諧的筆調去寫這個現實。喜劇的背後其實是荒涼的現實。接下來周穎老師分析了奧斯汀筆下包含貴族、鄉紳、準鄉紳在内的鄰裡世界(the world of neighbourhood),指出這個社會除了等級鮮明以外,另一個特征是物質化,金錢與财富在其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日益侵蝕消解原有的共同體和社會紐帶。這個時代的婚姻,被奧斯汀研究專家拉菲耶戲稱為“金融夥伴關系”(financial partnership),其實就是重實利的結合。

在分析了女性生存困境、财産與階層的關系、當時普遍的婚姻選擇之後,周穎老師通過伊麗莎白拒絕兩次求婚的故事,探讨女主人公在婚姻面前的選擇以及這選擇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和人生主張。她指出,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不僅因為柯林斯個人的庸俗和對女性的輕視,更因為她認為婚姻應該建立在真誠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非單純依賴财富和社會地位。而達西求婚時表達的冒犯和羞辱,既有性格裡的傲慢、他标榜的坦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有産男性普遍存在的優越感。他的自信滿滿、志在必得,同柯林斯毫無二緻,這當然同他的地位和身份有關,也同女方如果拒婚或不婚即将落入的窘迫有關。即使清楚自己将面臨困境,處于弱勢地位的伊麗莎白依然選擇拒絕這些基于财富與地位的婚姻安排,堅持自己内心感受,反對“不顧高尚情操,屈就世俗利益”(sacrificed every better feeling to worldly advantage)。
周穎老師接下來分析了夏洛蒂這個人物,指出她的精明、聰慧、伶俐與伊麗莎白不相上下,一方面根據曆史文獻分析老小姐(spinster)的生存困境給她造成的現實壓力,另一方面在魏肯的貪财/夏洛蒂的審慎/伊麗莎白的幸福三種婚姻觀之間作出了區分,并由他們對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引出婚姻與幸福的關系,特别是如何從倫理學角度審視幸福的定義。她引用了亞裡士多德的幸福觀,指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美德性的實現活動”。這種美德是使一個人好并使我們的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也是使一個人在所有事務上做得恰到好處、得其中道的品質。美德既有道德的,也有智性的,兩者相互作用,才能促成幸福。伊麗莎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淑女。她體态輕盈、性格活潑,思維敏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這兩樣優點,并不符合18和19世紀英國社會通行的淑女美德标準,卻恰恰是她吸引達西的地方。她對夏洛蒂婚姻的評價,表現出她對情感與理智結合的追求。她對達西的吸引力建立在共同的美德與價值觀上。
講座進一步探讨了《傲慢與偏見》中深刻的相互教育與道德成長的主題。伊麗莎白和達西是小說中最聰明的人物,可是也都存在明顯的缺憾。兩人在接觸、交往和相戀的過程中,共同經曆了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德行不夠完美,就得不到幸福。在這部作品中,愛情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過程。達西的信件與伊麗莎白遊覽彭伯利莊園象征着伊麗莎白道德成長的轉折點。彭伯利莊園的描寫不僅展示了達西的财富,還傳遞了他作為地産所有者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操守。通過這些細節,伊麗莎白逐漸認識到達西的品德,感受到他從傲慢到謙遜的變化。莊園與房間的布局,管家的描述,甚至對達西肖像的凝視,這些描寫由遠及近,由外及内,展現了奧斯汀對人物内心變化的深刻刻畫,使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感情變化顯得自然且合情合理。周穎老師然後分析了達西的轉變,認為他對伊麗莎白的親戚和其他人都有姿态的調整,并指出這些改變富含深意,在堅持“我”見的基礎上添入了對他者的尊重和對周圍世界的體察,可以視為達西維系個人與社群紐帶的一種努力,也使他成為社會和解和道德重建的重要推手。這一轉變表明,愛情的成熟不僅僅是外在的吸引力,而是通過雙方道德成長與教育,達到理性與情感的和諧統一。周穎老師提到,達西的轉變“更接近一個才智超拔的男性的謙卑反思”,而這種反思的背後,是他通過伊麗莎白的影響,在自我認知上實現了深刻的成長。她指出,“理性的愛”(sound love)促使雙方都變成更好的人,形成平等互補的友誼關系。

周穎老師強調,在《傲慢與偏見》中,美德與友誼之間的聯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她引用亞裡士多德的思想,指出友誼建立在三個目的之上:求快樂,求有用,求美德本身。隻有最後一種才可能持久,因為“美德是長久之物”。亞裡士多德認為,個人的完善離不開對他人利益的關注。周穎老師援引阿蘭·布魯姆指出,“最高境界的友誼,于奧斯汀,是男女之間的愛情”,于亞裡士多德,則是“男子之間所共享的對真理的追求”。英國18世紀探讨婚姻與友誼的作家,不止奧斯汀一人。可是,真正把婚姻中的友誼描寫到極緻,并将男女雙方置于感情、理智、審美、道德的同一層面上的,則隻有奧斯汀。這種婚戀觀在後來的19世紀女性作家筆下,比如蓋斯凱爾夫人、勃朗特姊妹、喬治·愛略特等等,得到進一步闡發,至今影響巨大。另外,奧斯汀将友誼注入愛情與婚姻,使她的作品不僅深含古典氣韻,頗富男女平等的現代氣息,同時對女性的自我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從客觀上提升了女性的地位。
最後,周穎老師闡釋了理性幸福的意義。她指出,理智與幸福是不可分割的,隻有通過自我修養與相互教育,才能實現理性的幸福。伊麗莎白與達西的結合并非單純的愛情,他們的終成眷屬建立在彼此道德與理性成長基礎之上。這種結合使得兩人在情感上契合的同時,在理性與社會責任感上也相互成就。周穎老師的講座最終引導我們思考,奧斯汀作品中的婚姻與幸福觀,反映了她對個人與社群關系的深刻思考,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種人格與美德的碰撞與融合。通過分析奧斯汀的作品,周穎老師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複雜的社會關系中,保持個體的獨立性與道德操守,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真正的幸福。

講座與談人中華女子學院外語系龔䶮教授從英國繼承法的演變角度,對文本細節作了生動剖析。地主階級通過複雜的限定繼承法控制家族地産,同時,他們也有方法來規避這樣的限定繼承,從而實現對地産的自由處置。龔教授以班納特先生的婚姻為例,生動地解釋了家庭财産安排對人物命運的深遠影響。另外,他指出,18世紀是一個貴族的年代,達西的身份既是大地主,又非傳統意義上的貴族。小說突出了達西及其莊園所代表的農業維度,或多或少掩飾了他們背後的商業面向。
在交流互動環節中,本系列講座發起人曹莉教授指出,講座題目“戀愛中的大關懷”高度概括了奧斯汀小說的現實意義和文學價值。她援引清華beat365“英國文學經典”課堂上同學們關于“奧斯汀的小說是否遮蔽了階級矛盾沖突”的讨論與周穎老師探讨。《傲慢與偏見》等奧斯汀小說多以美滿婚姻結尾,是否在某種程度上鞏固了原有的父權制度?伊麗莎白在參觀彭伯利莊園時對莊園豪華壯觀的想象和即将成為女主人的期許,是否包含了對物質擁有的實際考量。這種考量是否在無意中洩露了階級權力對女主人公的吸引?

周穎老師對此作出回應,認為奧斯汀的重點并非在于階級矛盾,而是對幸福的探讨。達西并非“霸道總裁”式的符号化人物,而是一個深具責任心的地主與商人。他對彭伯利莊園的管理體現了文化、宗教與道德的統一。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愛情遠遠談不上離經叛道,雖有物質條件的考量,但他們從未放棄對情感質量的探索。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改變,以及他們對自己的深刻反思,展示了兩人對美德與幸福的共同追求。

在場同學們的提問為讨論注入了活力。beat365王伯垚同學關注哲學理論與文學解讀之間的關系,他針對周穎老師在演講時援引的亞裡士多德倫理學進行提問。周穎老師回應稱,亞裡士多德關于“中道”(mean)的思想為理解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情感發展提供了啟發。他們從誤解到相知,最終實現了“理智”的幸福,這既是哲學的诠釋,也是文學的美學。還有同學提出“幸福是否一定與婚姻相關”的問題,周老師以《愛瑪》中對貝茨小姐的描寫為例,認為幸福也可以通過對他人的關懷和追求美德獲得。周老師補充道,奧斯汀不主張浪漫化的唯情論(romantic emotionalism),提倡基于長期信任、促進道德成長的戀愛關系,正如《理智與情感》中真正被稱賞的女主人公,不是富有激情、愛得熱烈的瑪麗安,而是自己經受着挫折卻依然承擔責任、關懷他人的埃麗諾。

講座主持人beat365beat365副教授沈安妮老師在總結中指出,周穎老師的講座為理解《傲慢與偏見》提供了社會曆史與哲學倫理的雙重視角。從社會曆史背景看,奧斯汀作品展現了女性在财産與階層限制下的生存智慧;從倫理哲學層面看,作品通過五對婚姻的描寫,深刻探讨了道德與美德的關系。沈老師特别引用伍爾夫的觀點,強調讀者應通過閱讀體會“如何成為作者”,并引申到當下中國社會的維度,倡導以“大關懷”的精神閱讀經典。
整場講座内容翔實,從文學到哲學、從社會曆史到倫理美學,提供了多學科交融的解讀視角。在師生的熱烈讨論和演講人的進一步補充下,本次論壇不僅深化了對《傲慢與偏見》的理解,也啟發了對幸福、倫理與社會演變更為廣泛深入的思考。
文|喬炫嘉
圖 | 李佳靜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