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倪雲|《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多重變幻叙事與闡釋視角——以《總序》和《商人的故事》為例

時間:2025-01-04 14:30:51

12月19日晚,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一講在文南樓204會議室順利舉辦。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助理教授倪雲以“《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多重變幻叙事與闡釋視角:以《總序》和《商人的故事》為例”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來自校内外約5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beat365教授、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高峰楓擔任與談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納海線下參會。

倪雲老師在講座伊始就提綱挈領地指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故事競賽的背景設定使得文本中人物與人物,故事與故事互動,由此現實與虛構便在這本故事集中頻繁互動,而這一對“虛構”本身的實驗行為,正是喬叟作為偉大作家的原創性所在。

《坎特伯雷故事集》實際上有六大叙事層次:(1)每個人物所講述的故事本身;(2)每個講述故事的人物;(3)故事集中虛拟的聽衆和故事競賽的裁判;(4)作者喬叟在書中的化身,記錄者“喬叟”;(5)作者喬叟;(6)作品的真正讀者,人與上帝。從這六個層次的劃分中,我們看到了喬叟寫作構思與技巧的高超,他通過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戲仿“講故事”這一行為,以十分“後現代”的寫作方式,模糊了叙事的客觀性與指向性,進而深入反思與探索故事的創作機制。

倪雲在開始對于《總序》的解讀之前,首先梳理了14世紀英格蘭的社會層次“those who fight, those who pray, those who work”,以及當時社會的流動性所造成的社會等級劃分的不穩定,指出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講故事的人的言行舉止,以及其所講述的故事,并非嚴格符合其所屬社會等級應有的規範,這種不協調與協調的張力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倪雲老師接下來分析了《商人的故事》,認為該故事與結了五次婚的巴斯太太的故事遙相呼應。這個故事叙事上的特點在于其進展緩慢,并且多以思辨推進情節發展。倪雲老師指出,在這個故事中,多重變幻的叙事角度釋放了多重變幻的闡釋角度。首先,從講故事的人來看,商人是反對婚姻的,但這個故事卻有相反的聲音,常常表現對婚姻的贊美和對人的欲望的肯定。其次,故事中前半部分突出男性中心視角,但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逐漸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态,女性的聲音不斷被放大。冥後與冥王的辯論也突出了這一點,冥後與冥王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夫妻關系範式與陽間的夫妻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這一點也反映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一以貫之的對于理想的統治模式的探讨。第三點則在于這一故事中對于宗教信仰的讨論。這一故事讨論了婚姻是否等同于虔誠的信仰,即要全然相信自己看不見的東西。這一關于婚姻神聖性的反思,反映在故事中,則是傑納瑞最後的自欺欺人。但這并不意味着悲傷與無奈,在結尾,故事中每個人都各得其所。以上的矛盾都在作為講述者的商人處得到了統一。他并非是全知的叙述者,而不停借用其他文本,其他人所講述的故事,其他講故事的人的聲音,從而影響虛拟的觀衆,并與其他故事形成互文關系。同時,商人所運用的語言也在不斷變化,時而莊重時而粗鄙。

故事中傑納瑞對于聖經的解讀與使用也展現了喬叟對于閱讀機制的探索,不是所有故事都可以被解讀為聖經寓言,在這個故事裡,聖經元素與異教元素相互制衡,反諷颠覆了聖經叙事,尤其表現在故事結尾,對傑納瑞的描述影射聖母瑪利亞,前者看見妻子在樹上偷情,就像後者看見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在這個怪誕的神學戲仿中,梅伊完成了一次死而複生,不再是死在一段婚姻裡的不幸的女人,而是經曆了死亡又複活成了一個完整的人,而傑納瑞則拒絕像聖母一樣見證這個“神迹”。這裡的神學戲仿頗有亵渎神明的意味,但這種世俗與神聖的結合并不反映喬叟對于教會的反對,而恰恰體現了喬叟認為神聖與世俗隻有相互映照,才能彼此凸顯。

倪雲老師最後總結了《商人的故事》的關系層級。第一點是故事本身的多重闡釋角度;第二點是故事講述者的背景與故事的互作;第三點是這個故事對于故事集中虛拟觀衆與裁判的影響;第四點是記錄者“喬叟”對這個故事的不表态以及在他記錄中梅伊所使用的與其他故事中人物相似的修辭;第五點是作家喬叟與文本的關系,其與但丁的暗中較勁也是一種故事競賽;最後一點則是我們讀者如何閱讀接近每一個故事。

與談人高峰楓老師就《商人的故事》中的聖經要素進行了進一步分析與闡釋,提醒讀者面對多層次的文本,應該如剖析電影般綜合多方面考量,才能精準把握作品精髓。

曹莉老師在總結中指出,喬叟作為中世紀的一位偉大作家,和世上所有偉大作家一樣, 不僅書寫而且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坎特布雷故事集》與一些現當代文本的互文關系,就是這種超越的證明。

本次講座内容翔實,探讨深入,不僅深化了對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理解,為解讀該故事叙事特色、蘊含的宗教寓意以及與其他故事的關聯等方面提供了多元視角,也為後續研讀中世紀文學乃至整個英美文學經典作品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思路方法與經驗借鑒。

文|王伯垚

圖|李佳靜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