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講在第三教學樓3309教室舉行。beat365beat365趙元副教授以“理解葉芝:從《向拜占庭航行》說起”為題進行演講。beat365beat365劉昊副教授擔任主持人,曹莉教授擔任與談人。

趙元老師首先闡釋了題目中“理解”二字的用意。他認為,“剖析”、“解析”等詞似乎有些居高臨下,仿佛拿着手術刀解剖,而“理解”則更能傳達讀者面對經典作品時的一種尊重的态度。讀經典是為了得到某種滋養,而并非要利用經典來做些什麼。葉芝是一位自傳性詩人,生平和創作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若想讀懂他的作品,則需要首先理解其人。此外,葉芝的生活和思想充滿着二元對立,更需要細細品味。
對于詩題的翻譯, 趙元老師做了如下的介紹。查良铮、袁可嘉等先生将其譯為《駛向拜占庭》,傅浩先生則将其先後譯為《航往拜占庭》和《向拜占庭航行》。趙老師認為,“駛”的本意是“馬疾行”,相較而言,用“航”字來譯“sail”一詞更貼切;“向某處航行”比“航往某處”更貼近現代漢語的用法。
接着,趙元老師對詩歌中的關鍵詞義進行辨析。 例如, 詩的第一節中的短語“dying generations”,複數形式的“generation”一詞不應按常規理解為“世代”,而應取《牛津英語大詞典》中的義項“that which is generated”,即“所生(産)之物”或者“生物”。而“dying”一詞也并非指“垂死的”——否則與這一節中的意象産生矛盾——而是指“正在死亡過程中的”,與《莊子·齊物論》中“方生方死”所要表達的含義略同。
趙元老師從五個與葉芝詩歌和思想密切相關的主題入手, 對全詩進行分析解讀。主題一為出世與入世。這一主題在葉芝的早期詩作《湖島因尼斯弗裡》(“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裡已有體現。但葉芝并沒有過出世的生活,他甚至為了博得心愛的女子的歡心而積極參與愛爾蘭獨立運動,出世的願望更像是一種姿态,而從未被真正付諸實踐。有論者指責《湖島因尼斯弗裡》中有一處細節不符合現實,趙老師由此引申開去,與大家探讨了“詩歌的特權”(“poetic license”)問題。,趙老師指出,葉芝從未實地造訪過拜占庭,他眼中的拜占庭其實已經被高度理想化為不朽的聖地,靈魂的樂園,藝術與世俗生活的合一。

主題三是智慧與愛情,靈與肉。在葉芝看來,智慧與愛情是詩歌的至高主題。詩的第一節中的意象都圍繞性愛與生殖,在第二節裡希望通過藝術的鍛造而獲得智慧。1934年,他在倫敦接受回春手術, 術後進入“第二青春期”。54歲時出版的詩集《庫勒的野天鵝》(The wild Swan at Coole),水準遠超此前出版的諸詩集。趙元老師指出,如果葉芝四十多歲時就去世,那麼他在英國詩歌史上可能隻是一個寫過不少“不錯”詩歌的小詩人。
主題四是葉芝的神秘主義。詩的第三節裡出現了葉芝個人神秘主義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gyre”。趙元着重介紹了由“自動書寫”整理而得的奇書《異象》(A Vision),指出葉芝的神秘主義哲學體系與他的中晚期詩歌創作的密切關聯。
主題五是貴族情節。在本詩第四節裡,詩人希望自己轉世投胎為一隻立在金枝上為王公貴婦唱歌解悶的機械金鳥。葉芝曾寫道,有三類人造就了美:貴族造就了美的做派、農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藝術家造就了剩下的一切。這三類人有一個共同點:無所畏懼,相信“一切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無用的”。
最後,趙元老師指出對于葉芝的思想、情感和個人生活,我們或許褒貶不一,但如果僅從詩藝角度評判,葉芝在現代詩人中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師。

在與談環節,曹莉老師首先稱贊趙老師娓娓道來、潤物無聲的講課方式,講座一開始的朗誦給人一種“Yeats is coming back”的感覺。曹老師指出,全詩開篇之首的“That” 一詞值得關注。“That”不僅表達了距離感,也暗含輕蔑的意味; 富有智性、在藝術世界尋求慰藉乃至永生的老年人與沉醉在男女情愛和感官刺激中的年輕人,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 詩人想成為一隻“機械鳥”的願望,不僅是因為“機械鳥”不會像凡人一樣短壽易朽,更是因為它是一件藝術品,而藝術是詩人一生的至愛。對于本詩标題的翻譯, 曹老師更傾向于查良铮、袁可嘉等先生的翻譯“駛向拜占庭”。她認為詩歌中的拜占庭是詩人想象中的拜占庭,是心中的烏托邦,對于“sailing” 一詞的理解無需局限于現實生活層面。“向拜占庭航行”過于直白,而“駛向”則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文化層面的寓意,有“向往”之意,給讀者以更大的審美和想象空間。對于葉茲等人的貴族情結和文化救贖觀, 曹老師認為這與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和寄托密切相關,這方面可參考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态》和艾略特《關于文化的劄記》。葉芝的現代性及其後世影響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與神秘主義的高度融合, “20世紀英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 葉芝當之無愧。 曹老師與談中還提到英語現代派詩歌經由燕蔔荪(William Empson) 在西南聯大的講學在中國學界得以傳播。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老師們一一回應,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主持人劉昊老師做了最後總結,她對趙老師的精彩分享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表示贊賞, 指出趙元老師“以詩證詩” 的文本細讀和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文|胡崔璨
圖|李佳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