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高奮|生命形神的詩意表現——用中國詩學解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海浪》

時間:2025-01-07 14:04:13

2025年1月2日晚,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35講如期舉行。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高奮教授以“生命形神的詩意表現——用中國詩學解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海浪》”為題進行演講。講座由beat365beat365曹莉教授主持,杭州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歐榮教授擔任與談人。

講座伊始,高奮老師帶領大家朗讀了《海浪》中描寫自然場景和人物意識的幾個片段。高老師指出,這些細膩描寫不僅展現意識的多層次流動,更呈現“天人合一”的獨特結構。全書共有九個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日出到日落過程中某個瞬間的自然景觀為引,讓6個人物輪流述說自己從懵懂兒童走向老年的各階段生命意識,自然與生命意識并置。高老師認為,全書以喃喃細語展現意識之流,其叙事突破情節人物式的線性模式,突顯情感思想式的動态生命形式,呈現了多維立體的精神宇宙。

随後,高老師簡要梳理了近百年《海浪》研究現狀。學界對《海浪》的研究主要聚焦三類議題:風格、叙事、韻律等形式技巧研究居主位;《海浪》與後印象主義繪畫、形式主義美學、現代主義音樂、浪漫主義等比較居次位;女性主義、哲學、後殖民等主題研究居末位。總體而言,歐美伍爾夫研究中,形(形式)與神(主旨)處于二分狀态,整體考察《海浪》的獨特形式與所表達的生命精神的關系的研究很少,這正是高老師用中國詩學解讀《海浪》之形神的研究起點。

講座第二部分,高老師以中國詩學“形神”範疇為參照,解讀伍爾夫的《海浪》。高老師首先簡述了中國詩學中“形神”概念自先秦至晚清的内涵演變及與伍爾夫的形式觀的相通性。從老子以“大象無形”來概述“道”的形态與本質,到漢代劉安“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的生命界定,魏晉鐘嵘由形入神的文學批評,唐宋元明清的“意得神傳”“心與神會”創作技法,中國詩學闡發了“形神合一”“神制形從”的思想。這一源自生命體悟的形神論在一定程度上與伍爾夫根植于生命體驗的形式說相通。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靈魂描寫、弗萊的“情感說”和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觀念,伍爾夫提出了“情感形式說”,闡明形式是由多種情感關系構成的,形式就是情感關系的表現的核心思想,将形式(情感關系與情感表現)與主旨(情感思想)合一,突破了西方的形式/内容的二元對立。同時伍爾夫提出了現代主義創新方式,其内涵類似中國的“形神合一”、“以神為主”等。

然後,高老師以劉安的“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為框架,細緻分析了《海浪》的形、神和氣。高老師認為,《海浪》的“形”在于表現伍爾夫作品中所提出的生命的完整性、意識的重量、精神的深度,它以三重意象呈現,即太陽升落的自然意象、人物9個階段的生命意識、6個人物的精神意象。《海浪》的“神”有三:一是“生命與天地同構”,通過自然與人物意識的對應呈現“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樂天知命”,6個人物的志向、态度和個性迴然不同,最終以伯納德知足常樂的生命态度總結了生命的本質;三是“精神變形曆程”,伍爾夫的“生命構圖”是自我意識從“無”到“有”,再從“有”化為“無”的過程。伍爾夫将“沒有自我的世界”作為生命真谛來揭示,彰顯了她對生存境界的思考。《海浪》的“氣”承擔着實現形與神的融合,使之呈現勃勃生機的重要作用,它體現在白晝運行與生命意識的對應關系中,也體現在海浪的節律與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應和關系之中。

在與談環節,與談人歐榮老師分享了她的閱讀感受,認為聽音頻或朗讀的方式可以與文字閱讀互為補充,因為作品聲音的形式與作品的主題更為契合,可獲得更深層次的感知。其次,歐老師提到,通過高老師對生命形神和生命構圖的解讀,作品的結構更加明晰。歐老師認為稱《海浪》為虛構作品比小說更恰當,因為它融合了戲劇、繪畫、詩歌、舞蹈甚至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此外,三位老師共同探讨了作品的音樂性、瞬間頓悟、現代主義文學等議題。

問答環節聚焦以下問題:中國詩學與德勒茲情動理論的對話可能性,伍爾夫Moment of Being與美學的關系,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學研究如何結合,伍爾夫将作品原名“飛蛾”改為《海浪》的緣由,以及伍爾夫作品中的自我指涉。高老師一一做了回應。

主持人曹莉老師總結指出,高奮老師創造性地運用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伍爾夫的小說,體現了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批評話語體系的寶貴嘗試; 她以生動的語言,獨特的視角,使聽衆對《海浪》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了對文學書寫和生命意識及其二者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文|道日娜

圖|張曉婵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