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院系動态 > 正文

院系動态

石平萍|《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物與人

時間:2025-01-07 14:09:58

2024年12月29日晚,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四講順利舉辦。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平萍教授以“《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物與人”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在線上開展,來自校内外的200多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beat365教授、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主持,beat365beat365陳湘靜副教授擔任與談人。

石平萍教授首先介紹了《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的出版背景及接受情況。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于1930年4月在《論壇》(Forum)雜志上發表的《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是他在全國性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重要作品之一,講述了南方貴族後裔艾米莉·格裡爾森小姐因婚戀問題逐漸淪為殺人兇手的悲劇故事。該作品在發表後飽受争議,主要的觀點分為兩派。以特裡林(Lionel Trill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這是一部毫無意義、單調無趣的恐怖小說(1931)。而以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和沃倫(Robert Penn Warren)為代表的學者卻認為艾米莉小姐個性裡的驕傲、獨立和孤隐有典型悲劇英雄的影子(1959)。

石平萍接着介紹了國内外關于這部作品的學術研究史以及譯介情況:二十世紀三十到六十年代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文體學視角,分析小說的叙述人稱,人物心理及其悲劇命運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世紀末的研究開始運用叙事學、社會學、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多種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新世紀以來則出現了更多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更開闊的研究視野。國内早期關于《獻》的研究論文主要聚焦小說主題和叙事藝術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相關論文成果進入井噴式增長階段,研究方法更加多樣,研究視角更為多元。

石平萍教授以國内學者關于這篇短篇小說的一場的學術争鳴作為本場講座的切入點,并通過六篇代表性文獻總結了四位學者的觀點。

這場争鳴的焦點在于造成艾米莉愛情悲劇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是南方新舊秩序的鬥争及艾米莉家族作為沒落貴族階級的守舊心态?還是作為女性的艾米莉成了南方父權社會和清教婦道傳統的犧牲品?石教授認為,福克納的文本存在矛盾性和複雜性,因此論證無法指向單向的同一的結論,應以文本中的“物”為線索進行分析。石教授列舉了兩個主要物證,第一個物證是艾米莉的表。這塊有金鍊子的懷表,藏在她的腰帶裡“看不見”,這意味着不可視的時間,意味着艾米莉對其家族尊貴過去的堅守。第二個物證是艾米莉父親的蠟筆畫像。通過将父親的畫像注視下的艾米莉棺材架和悼唁的婦人并置,烘托出居高臨下的父親的權威,暗指父權制對女士們的規訓極其成功,以緻于她們成為了父權制的同謀,在父親死後代行使規訓艾米莉的職責。若是将畫像作為某種抽象的傳統,在現實生活中的艾米莉父女則在不斷地演繹、在身體力行地落實這種傳統。

這裡的物,父親的蠟筆畫像及父女活人畫,為該小說的跨媒介研究提供了更多思路,引發了讀者對其象征含義和福克納動機的思考。美國南方文化傳統以及其對女性的規訓以及南方女性反向的内化和共謀還體現艾米莉賴以謀生的瓷器彩繪,以及文中的諸建築、生活用品、服飾、裝飾品等物質中。

在講座的結尾,石平萍教授重新回到了小說的标題:究竟是誰獻給艾米莉的玫瑰?如果是福克納獻給艾米莉的玫瑰,這又傳達了怎樣的态度和立場?鎮上居民是複數的叙述者,艾米莉、荷默都不是叙事的主體,而是被言說的對象,黑人仆人托比甚至沒有聲音。這體現了福克納自身對于南方貴族和其他人物的矛盾和含混的态度。福克納既對現代性與工業化持保留态度,對南方傳統抱有一定的眷戀,同時也因為南方傳統對婦道的規訓而不斷地進行着質疑和反思。

與談人陳湘靜老師認為,該講座系統介紹了國内外學術史與國内的學術争鳴,呈現了具有曆史感的學術脈絡,并從“物”這個角度,在厚重的學術基礎上談出了新意。小說在時間線、叙述人方面都充滿了謎一般的色彩,可讀性強。小說中各種工業制品的出現,體現出南方農業社會在經濟上日益邊緣、在文化上讓位于北方工業世界的現實。小說以綠茵草地的記憶與線性時間的對比,體現出對南方理想的堅守和對工業社會文化的抵抗。南方所堅守的維多利亞婚戀觀在理念中是美好的,而一旦落入現實就會成為一種反人性的力量。在福克納的小說中,南方雖力圖以其“精神”傳統來抵禦北方工業的“物質”,但在現實中似乎已岌岌可危。她還介紹了另一種解讀方式,即從叙述人的口吻可猜測鎮上的人至少部分知曉了艾米莉的謀殺、屍體的存在,卻暗中幫助隐藏了這個秘密,從而以奇特的方式共同守護了南方文化。關于這一點,曹莉老師提出,小鎮居民的共謀可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造成謀殺的共謀,一個是保守秘密的共謀,兩者都是對南方傳統的叙述與重現。福克納強調要勇敢地面對苦難,這種面對也包括了忍耐和超越。在他的小說中可以看見南方貴族沒落的這一事實,也可以感受到一種對良知的思考和質問。

主持人曹莉老師最後總結指出, 閱讀福克納需要首先理解美國南方在内戰之後發生的劇烈變化及其給南方作家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沖擊。美國南方文化确實存在父權制和男權主導的壓迫性規訓,但也存在種植園文化傳統中特有的騎士風度和溫情;北方因為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 表面上似乎更先進更民主,卻也以新的方式帶來新的壓迫和新的不平等, 最終導緻美國曆史上聲勢浩大的一系列民權運動。

文|徐佳琪

圖|石平萍 張曉婵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