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六講順利舉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姜紅教授以“《金色筆記》中的寫作、對話與認知突破”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線上開展,吸引了校内外260餘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劉雪岚副研究員主持,高雄中山大學陳豔姜副教授擔任與談人。

在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當代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寫出了數量驚人、題材廣泛、風格多變的作品,發表于1962年的《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無疑是她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本次講座中,姜紅老師圍繞寫作、對話與認知突破這三個關鍵詞,對小說展開了深入的剖析。

《金色筆記》通過身為作家的女主人公安娜對周遭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展現了20世紀中期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其中安娜關于藝術家和寫作的思考和創作實踐尤為引人注目。《金色筆記》由各種文本組成,多達幾十個人物出沒于文本之中,構成了一個豐富、複雜的世界。《自由女性》和筆記的作者均為小說主人公安娜,隻是女作家在小說時間中備受“寫作障礙症”困擾,但最終走出困境,完成了《自由女性》。姜老師指出,作家及其作品并置,不僅使寫作在《金色筆記》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而且突出了文本的虛構性,使得作為小說中的認知對象之一的寫作成為更大的挑戰。
安娜對矛盾沖突的各個方面持續不斷地觀察和思考,催生了不同階段的不同筆記和在筆記基礎上誕生的中篇小說《自由女性》,形成了小說格栅式的對話結構。《金色筆記》始于安娜和友人莫莉的對話,也在兩位女性的對話後結束;小說中處處是對話,且對話不僅僅是形而下意義上的談話,而且是思想觀念的對比、對照、交流和交鋒:主人公安娜與自我之間就有着回憶中過去的我與正在反思和寫作的我之間的對話、理性的與非理性的我之間的對話;安娜與他人之間的對話同樣體現了看世界的紛繁角度和态度。而這部小說的對話性結構格外引人注目。姜老師從時間線和主人公精神狀态方面簡要梳理了由五部分《自由女性》和四個階段的四色筆記構成的格栅式結構,以揭示存在于小說内各文本之間的跨文本對話。

在對話之中,安娜對世界的舊的認知土崩瓦解,而其碎片又逐漸呈現出整體流向,形成新的認知。一方面安娜的認知在時間中向前推進,她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彙成她認知上的主流。另一方面,認知并不是機械地勻速前進,在對具體問題的認知上也會出現相對于認知主流的或超前或滞後的支流甚至回流,因此而有不同階段時間上的長短不一和局部的參差不齊。此外,盡管黃色筆記與其他筆記在時間上相對應,但其中記錄的事情多早于實際生活經曆,這反映了想象性認知的前瞻性,暗示藝術想象會對實際生活産生影響。随着舊觀念舊理性的瓦解,夢、精神分裂等非理性世界向安娜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的可能性。
姜老師借用當代英國邏輯學家和哲學家蘇珊·哈克在其《證據與探索——走向認識論的重構》中關于基礎融貫論的闡釋,指出安娜的認知途徑主要不是基礎論者單向度的推理論證,而是基礎融貫論者對在不斷對話中符合推理的信念的逐漸習慣和接納;《金色筆記》格栅式的網狀結構,與哈克用以闡明基礎融貫論的縱橫字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安娜的認知突破在寫作上的突出表現在于,她将關注點從“偉大的夢想”轉向了“微弱的忍耐力”,突破前安娜的寫作屬于“偉大的夢想”和與之相符的英雄事迹,而突破後的寫作關注的是在黑色筆記的回憶中不被安娜放在眼裡的小人物和他們微不足道的喜怒哀樂。
姜老師最後着重說明,安娜的新認知強調主體的消解、對傳統思維方式的颠覆、對話語的深入考察,具有後結構主義反思的特色,然而她對于真相“在别處”的信念,又使《金色筆記》區别于以遊戲姿态創作的後現代主義寫作。

在講座的與談環節,主持人劉雪岚老師感謝姜老師的分析為聽衆閱讀《金色筆記》打開了新的理解層面,尤其是在安娜對寫作的思考以及結合認知理論的解讀。劉老師也分享了自己随着人生閱曆豐富而對小說産生的不同感悟。劉老師強調,結合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視角研究萊辛作品,有助于揭示其對個體心理、社會壓力和文化環境的獨特洞察,使之成為探讨現代女性與社會關系的重要文本。
與談人陳豔姜老師分享了她閱讀《金色筆記》的契機與初步印象:一方面理解安娜的困境,同時也關注到具體的個人和社會矛盾。對演講人提到的小說的“百科全書”特質表示贊同, 并指出,對寫作局限性的突破是萊辛的重要成就。陳老師肯定了姜老師對小說基調的總結——從“偉大的夢想”到“微弱的忍耐力”,認為這種忍耐并非對現實的屈服,而是通過逐步改善自身與環境,找到行動的可能性。陳老師對安娜提出的“真相在别處”這一命題表達了特别的關切,還結合福柯的“權力—知識”理論,補充了對萊辛的作品中權力關系、貧富差距及教育的重要性議題的探讨,并指出萊辛對弱勢群體和社會不平等的深刻關注。
系列講座策劃人曹莉老師圍繞“真相在别處”和“微弱的忍耐”這兩個議題,從20世紀上半葉西方社會的動蕩和轉型對作家心靈的沖擊談起,延展到20世紀女性作家創作的整體經驗。她針對女性作家的創新和突破, 将萊辛與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對比,指出女性作家為突破男性叙事傳統做出的驚人努力, 譜寫了文學史上的動人篇章, 她們的創作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的創新,更是藝術生命的升華。

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與會師生稱贊本次講座是“一場奔赴優美和睿智的學術盛宴”。
文|道日娜
圖|姜紅 陳豔姜 道日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