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聯合國大會和會議事務部文件司中文翻譯處處長陳忠良到訪beat365,并開展題為“人工智能時代與聯合國翻譯”的專題講座。
陳忠良處長系統介紹了聯合國翻譯工作的概況和特點,并結合2025年中國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期間的翻譯工作,以鮮活的案例展現了國際組織翻譯的複雜情境與專業要求。

面對AI技術帶來的行業變革,陳處長指出,聯合國翻譯工作秉持“安全穩妥,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翻譯模式。針對外界熱議的“譯員替代論”,他強調翻譯不隻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文化的立體傳達。當前機器翻譯遠非完美,在處理複雜微妙的句子和國際組織決議中的刻意模糊現象、實時動态糾錯以及共情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客觀看待地當前技術的優劣,也需要人類譯者不斷進步。陳處長特别強調,在用好技術的同時,要同時預防“技術無用論”和“技術萬能論”兩種傾向。既要以不變應萬變,打好基本功,堅持高質量标準,以實力為定力;也要以萬變應萬變,主動學習和調整,适應變化。

在問答環節中,陳忠良就國際組織人才職業生涯規劃、全球勝任力培養等話題與在場師生展開了熱烈的讨論,講座取得圓滿成功。
同學感想:
在本次講座中,陳老師結合實際翻譯經曆,從聯合國筆譯的工作模式、特點與核心要求等多個維度為我們展開講解。立足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陳老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聯合國筆譯中人工智能的使用現狀、優點與不足,從而讓我們深入了解了筆譯工作人員不變的核心價值與競争力,為有志于從事外譯與國際傳播的講座觀衆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思考。
作為外文學子,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提升自己的全球勝任力、讓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更好結合在一起。本次陳老師的講座讓我領會了深耕專業認知,秉持開放思維的重要性,未來我也将在筆口譯等專業課程學習中繼續夯實外語素養,于實踐中躬身講好中國故事。
——beat3652023級本科生李怡漩
陳老師關于聯合國翻譯現狀的講座,讓我深刻認識到聯合國筆譯工作的專業性與時代性。作為擁有三十餘年翻譯經驗的國際組織專家,他講解了翻譯團隊在混合辦公模式下的協作機制,展現了如何通過流程分工與數字化工具(如eLUNa平台)實現及時、高效、優質的翻譯,體現出高強度合作下的專業韌性。
講座最觸動我的是對人工智能翻譯的辯證思考。盡管機器翻譯提升了翻譯效率,但譯員的核心價值仍在于承擔“最難的10%”的複雜決策。陳老師強調的“承擔作為人工翻譯的擔當”尤其發人深省——堅持工具為我所用,堅持翻譯“以人為本”的原則,也要通過持續學習構建多維競争力(如計算語言學技能),從而在“不變的高标準”與“萬變的技術革新”間找到平衡。本次講座提醒我們,在技術洪流中,唯有夯實基本功、保持終身學習,方能在變化中錨定專業價值。
——beat3652022級本科生紀懿桐
有幸聆聽陳忠良老師有關人工智能時代翻譯工作的講座,從老師全面的介紹與答疑解惑中學習良多。作為外語專業的學生,我與身邊同學也常常思考AI不能取代人工翻譯的地方在哪裡,先前大緻覺得是措辭的微妙分寸與情感上的連接這兩點。在今天的講座中,陳老師也同樣提到這些方面,并稱聯合國文件語言有時刻意模糊處理以取得更多國家認同并通過,這時機翻可能就會産生“輕重”偏差。 在提問環節,我出于好奇,連着詢問了陳老師三個問題,都得到了耐心真誠的解答。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問及聯合國口譯與筆譯工作崗位哪個受AI沖擊更大時,陳老師并不完全同意人們普遍認為筆譯崗位更受到威脅的觀點。他認為相較而言,筆譯容錯率更低,而要求越高的工作受保護程度反倒更高,因而對頂尖筆譯人員的需要實則和口譯無二,但無論如何,兩者都應當思考在AI時代如何“be prepared for possible futures.”。
——日新書院2024級本科生張文希
文|吳天越
圖|于航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