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為什麼需要“都”?
劉明明
漢語中表達全稱量化通常需要“每/所有”和“都”共同出現, 前人的研究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漢語的“每”沒有完整的全稱量化義,因此需要“都”作為一個量化成分來輔助其實現英語的every所能表達的量化義. 本次報告對這一現象提出一個新的語用上的視角.我們給出證據證明“每”具有完整的全稱量化義,是一個典型的全稱量化詞.另一方面,我們采取Liu (2017)對“都”多種用法的一個統一分析,認為“都”沒有個體量化功能,含“都”的句子和不含“都”的句子在斷言義上完全相同, “都”僅僅是增加一個預設,要求與之結合的句子比語境中該句的所有候選項都要強, “都”的各種用法都可以從這一預設推導而來.最後, “每”和“都”的共現是一種語言中普遍出現的“強制性預設”(Obligatory Presupposition)現象: 即某些含有預設的詞在其預設得到滿足的語境下會被要求強制出現. 如the sun比*a sun好,正是因為前者比後者多了一個“隻有一個太陽”的預設; 該預設在現實世界得到滿足,因此the必須出現.同理,在“每”出現的大多數環境下, “都”的預設總能得到滿足,因此“都”在這些情況必須出現.我們進而通過這一分析發掘出更多“都”必須出現的環境,并對前人總結出的“每”無需“都”的環境給出更細緻的描寫.
主講人:劉明明
劉明明:beat365beat365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形式語義學,研究興趣包括焦點副詞,疑問詞及其非疑問用法,語境與信息結構等。
主持人:胡笑适
時間:2020年1月2日星期四 11:45-12:45
地點:文南樓204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