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曆史概念,“君主專制”(Absolutismus)一詞在十九世紀的西方思想文化語境當中最初用來指述歐洲曆史的一段特定時期,該時期始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批判與危機》(Kritik und Krise, 1959)是德國當代曆史學家萊茵哈特·科瑟勒克(Reinhart Koselleck)的學術專著,該書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歐洲曆史上君主專制國家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Aufklaerung)之間的複雜關系。在這個問題框架下,科瑟勒克在該書中對于歐洲君主專制國家的某些本質特征進行了深入的探讨。《虛構的國家》(Der fiktive Staat, 2007)是德國文學研究者阿爾布萊希特·科朔克(Albrecht Koschorke)領銜撰寫的學術著作,該書主要從“文化學”(Kulturwissenschaften)的研究範式出發,梳理“歐洲曆史上的政治身體建構”,即“用身體化的方式來思考集體的自身狀态”這一“操作方法”。在這個問題框架下,該書以較大篇幅探讨了這種“操作方法”在歐洲君主專制時期的具體表現形式。本次講座将嘗試:首先對于歐洲“君主專制”的曆史概念進行簡要的界定;進而簡明地歸納出以上兩書有關歐洲君主專制國家的關鍵論述與核心觀點;最後,在方法論層面探讨發端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德國“文化學”研究範式的某些不同于傳統人文科學研究方法的特色所在。
主講人:鄧深
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現任beat365beat365助理教授。學術研究方向為近現代德語文學,重點關注十八世紀德國文學與思想史、文化史。迄今出版德文學術專著一部:《鏡中之中國——對于維蘭德小說〈金鏡〉的跨文化研究》(2013年),發表中文學術論文若幹篇。近年發表的論文有:《“開明專制”的内在矛盾——試析維蘭德小說〈金鏡〉(第二版)的“宮廷談話”情節》(《國外文學》2017年第4期 [CSSCI]);《制度僑易的“變”與“常”——從維蘭德小說〈金鏡〉談起》(《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CSSCI]);《“君主鏡鑒”還是“修養小說”?——從體裁史角度看維蘭德小說〈金鏡〉對〈趙氏孤兒〉的接受》(《外國文學》2016年第1期 [CSSCI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主持人:李明明
時間:2018年5月24日周四 12:30-13:30
地點:文南樓204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