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通訊員王璐)2018年11月30日下午在文南樓204會議室,北京大學高峰楓教授應邀做客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以“《聖經》從寓意到字面義”為題作精彩演講,為到場的師生介紹兩種《聖經》解經法,寓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及預表法(typology)的基本特點及兩種解讀模式之間的關聯,同時闡述了早期《聖經》解釋對于文學文本批評的參考價值。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歐美文學與批評理論學科帶頭人曹莉教授主持論壇,來自beat365和人文學院從事歐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和教學的部分教師和碩博研究生參加論壇, 并展開熱烈的讨論。

高峰楓教授
寓意法最早可溯源至公元一世紀,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荷馬史詩的重新解讀。他将諸神的行為看作宇宙的物理現象及人的心理活動,以此為飽受渎神指責和道德批判的荷馬史詩正名。此後,兩位古希臘基督教學者,斐羅(Philo)及奧利金(Origen)借用傳統的寓意法來诠釋《聖經》,将文本的字面義看作是抽象概念的代碼,解經就是解碼,例如奧利金将《舊約雅歌》(Song of Songs)中的新郎和新娘看作基督和教會。預表法(typology)作為《聖經》的解釋方法則源于彌合《舊約》與《新約》之間的距離,将舊約中的人物,事件(預像type)等作為指向新約中人物和主題(實相anti-type)的信号,其實質是将《舊約》從一部猶太曆史和律法書,解釋為《新約》的先導、預備、鋪墊和暗示。例如将《羅馬書》中的亞當看作是《新約》中更重要的人物耶稣出現的準備和鋪墊,将《哥林多前書》中的洪水看作基督教受洗等。他指出,預表法中,預像與實相之間的關系是細節上的吻合(correspondence)和對比(contrast),是後者對前者的超越(transcendence)。後者是對前者的補足,并充分實現前者所暗示的意義。
高峰楓教授還分析了寓意法與預表法的關聯和不同。他認為傳統的寓意法忽略字面義,直接至概念,缺少文本的支持和從文本到概念的舒緩與平穩的過渡,是一種“霸道”的解意,而預表法則強調《舊約》和《新約》兩套文獻之間的關聯,更尊重字面義與寓意之間的張力,是一種“體貼”的解讀方法。在兩種解經法與文學文本解讀的關系上,他以John Cheever的短篇小說,“An Enormous Radio”為例,主張更“體貼” 地關注文本中有意味的細節,尊重字面意義,然後“優雅”地上升到抽象的觀念。

報告會現場
高峰楓教授的演講引起與會者的熱烈反響,與會者圍繞 《聖經》闡釋與文學解讀的異同,文學理論與文學闡釋的關系,霸道的闡釋與體貼地閱讀的長短、 文學的功效和批評的目的等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讨論, 現場氣氛活躍熱烈。
演講人鍊接:高峰楓,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系主任。畢業于北京大學,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主要從事聖經解經史和接受史方面的研究。發表過有關西方古典文學和早期基督教的多篇論文,并在《讀書》和《上海書評》上發表過很多文章和學術書評。著有《古典的回聲》(2012年)和《古典的回聲二集》(2016年),譯有西方文獻學方面的著作《冊子本起源考》(2015年)。
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