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意青教授做客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 做了題為“學養型批評和理論框架批評利弊”的精彩演講。本期論壇由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歐美文學批評學科群負責人李明明副教授點評。
劉意青教提出:學養型批評是她在《略談學養型評傳——以約翰遜〈詩人評傳〉為例》裡提出的關鍵詞。回顧西方文學批評史,從文藝複興到20世紀初期,主要的文學批評家都是學養型批評家:從菲利普.錫德尼到T.S.艾略特的文學批評都屬于學養型批評。從文藝複興到19世紀末的文學研究非常重視文本的闡釋,18世紀的塞缪爾.約翰遜和約瑟夫.艾迪生更是學養型批評大家。學養型批評的最大特點在于學養型批評家使用非常出彩的英文對文學文本進行深刻闡釋和挖掘。學養型批評家博學多才,熟愔文學、曆史、哲學和美學理論,從不生搬硬套文學理論,進入20世紀, 從伊恩.瓦特、F. R. 利維斯、韋恩.布思到哈羅德.布魯姆等,他們都是學養型批評家中的典範。
劉意青教授強調:需要采用辯證統一的觀點對待文學文本和文學理論。一方面,在當下語境中,後現代文學理論能夠激活塵封已久的文本,使冷文本和邊緣文本重新走向中心,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例如塞缪爾?理查遜通過後現代文學理論和女性主義批評,再次成為當下文學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二十世紀下半葉以降,後現代文學理論的各個分支成為單獨的學科,文學理論論逐漸淩駕于文學文本之上,文學研究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來,我國文學研究呈現重理論,輕文本的現象,文學理論和文學文本沒有實現錦瑟合鳴般的契合。沒有文學學養作為基礎,生搬硬套文學理論是當下文學研究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劉意青教授諄諄教誨在座同行和學子:結合當下我國的現狀,用理論去貼文本,最後隻能成為“兩張皮論文”。劉意青教授認為不以文本為主,用某一種理論套文本或用文本去驗證某一種理論的做法實際上是把文學文本扁平化,把作家簡單化。她結合早年在芝加哥大學求學的經曆和近年來的學術研究心得,以豐富生動的例子說明文學的豐富性和廣博性絕不亞于理論,文學研究應和生存經驗、審美能力、情感教育緊密結合。
最後,劉意青教授勉勵文學研究者:做文學研究一定要像剝洋蔥一樣,在研究過程中漸入文本深層,使文學文本和文學理論之間實現有機契合。在文學研究中,以文學文本為中心,拓寬文史哲之間的跨學科邊界,向學養型批評邁進。
主持人和點評人在總結和點評時指出, 學養型批評與恰如其分的理論框架式批評本質上并不矛盾,無論是運用理論還是關注文本, 都離不開豐厚的學養,理論修養是學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故的《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羅德?布魯姆之所以能提出“莎士比亞的弗洛伊德式閱讀vs. 弗洛伊德式的莎士比亞閱讀”這樣的命題, 正是來源于他廣博豐厚的學養和對理論本質意義的自信把握。
講座現場
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台灣東吳大學、台灣中山大學等高校的近40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大家結合劉意青教授的演講, 就文學與批評、文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以及中國學者的學術修養、學術道路和學術人生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反映了外國文學研究學界的中青年學者對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問題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切。